这几年总听人吐槽,说中国14亿多人口,按理说内需应该牛得不行,怎么消费就是起不来劲呢?商场冷清,商家叫苦连天,钱都去哪儿了?
其实这事儿从2023年下半年就开始发酵了,那时候疫情刚放开,大家都以为会有一波报复性消费,结果呢,2023年社零总额增速才7.2%,比疫情前动不动就9%、10%差远了。
很多人以为是疫情后遗症,可到了2024年、2025年,这情况还是没彻底改观,钱全躺银行睡大觉去了。
拿数据说话最实在。2024年全年住户存款猛增14万多亿,余额直接冲到151万亿,人均存款头一回破10万。2025年前三季度又加了12.73万亿,这速度谁看了不眼晕?
反过来社零增速呢,2025年上半年平均下来也就4-5个点,5月份好点到6.4%,9月份又掉到3.0%,10月份2.9%,这跟以前双位数增长比,简直天壤之别。
很多人逛街都说,现在买东西先比价比到吐,动不动就等打折,能省则省,非必需的直接pass。
这事儿传着传着就成了网络热梗,“14亿人带不动消费”到处刷屏。2024年两会的时候就有代表提居民信心不足,年中热搜直接爆了。
实体店最惨,一线城市商圈空置率15%往上走,服装、餐饮、商场一堆关门。电商看着流量多,其实转化低,大件东西卖不动,大家都盯着平价必需品。
2025年这话题热度更高,因为存款还在涨,社零还在磨叽,很多人感慨,人口红利呢?超大规模市场呢?怎么就卡住了?
说白了,这不是人少的问题,是钱不敢花、不愿花。专家们翻来覆去分析,核心就几大块。
第一,老龄化来得太猛。现在60岁以上老人已经超过3亿了,占比22%往上走,这群人消费习惯跟年轻人完全不一样。
他们钱主要留着看病、养老,预防性储蓄特别重,吃药、买菜、基本医疗占了大头,旅游、买车、换家电这些大头贡献少得可怜。年轻人本来该冲锋陷阵,结果还得给父母攒份子钱,负担更重。
第二,房子这事儿把大家财富预期搞崩了。从2021年开始,好多城市房价往下走,2023到2025年二手房跌个20-30%很常见。
很多家庭大半身家砸在房产里,现在一看账面缩水,谁还敢大手大脚?房贷压力还在,提前还贷的人一堆,消费贷款反而降了。财富效应没了,消费自然蔫。
第三,收入增长跟不上预期,还不稳定。2025年居民可支配收入名义增长大概5个点,听着不错,可扣掉物价、房贷,实际到手没多少。
中低收入群体占大多数,灵活就业两亿多人,收入一个月一个样。青年失业率以前还老在15%附近晃,大家心里慌啊,得先把钱攥牢了防风险。央行调查显示,2025年选“更多储蓄”的人还是占大头,消费倾向低到不行。
第四,东西太多卖不动,企业也难受。好多行业产能过剩,价格战打得头破血流,企业利润薄得像纸,加不了多少工资。
消费者呢,现在挑得很,品质、体验、品牌都要顶尖,可市场上鱼龙混杂,买贵了觉得亏,买便宜了又怕踩雷。电商一比价,大家就等促销,冲动消费越来越少。
这些问题叠一块,就成了死循环:大家不花钱,企业卖不动,工资涨不动,更不敢花钱。钱全进了银行,定期存款占比70%多,资金躺平不动,经济转得慢吞吞。
好在从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提振消费摆到第一位开始,政策开始猛发力。2025年3月,中办国办直接下了《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8个方面30条硬措施,城乡居民增收、消费能力保障、服务消费提质、大宗消费升级,全覆盖。各地马上跟上,发消费券、推家电汽车以旧换新、文旅健康消费全搞起来。
现在看效果,2025年二三季度开始有点起色了。5月份社零一下冲到6.4%,以旧换新政策直接拉动汽车家电销售明显反弹。服务消费占比慢慢往上走,居民信心指数也回升了点。
前三季度GDP稳在5.2%,最终消费支出贡献率53.5%,拉了2.8个点,三季度贡献更高到56.6%。虽然还没完全回到疫情前那种火爆,但方向是对的。
说到底,这消费低迷就是转型阵痛,老龄化、房地产调整、收入分配这些结构性问题不是一天两天能解决的。但政策这么密集出手,增收、完善社保、优化供给都在干,钱慢慢会从银行流出来。
14亿人的市场底子还在,等信心真正回来,内需这台发动机肯定还能轰轰转。咱们普通人呢,也别光存着,该花的花,别让钱老躺着生锈。消费起来了,大家日子才更好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