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不出海,就出局
2023年,A股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筑稳向新,尽管面临了诸多挑战,市场在动荡中仍保持强劲的韧性和增长潜力。据信公君统计,2023年A股上市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72.64万亿元,同比增长1.47%。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26万亿元,同比下降2.70%。在经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过程中,上市公司迫切需要不断调整经营策略,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升级、市场拓展等手段,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积极寻找企业增长的第二曲线。
与此同时我们发现,出海业务发展较快的企业展示出更高韧性。2023年,A股上市公司整体海外业务收入达8.51万亿元,再创历史新高。我们根据2023年上市公司是否有出海业务、以及海外业务收入同比增速等维度,将A股上市公司分为“无海外业务”、“海外业务增速<10%”、“海外业务增速10-30%”、“海外业务增速30%-50%”、“海外业务增速>50%”五个层级,分析不同海外业务增速的上市公司2023年业绩情况。
分析发现:
1 无海外业务、或者海外业务收入增速低于10%的上市公司,整体营业收入在2023年不增反降。
2 海外业务收入增速在10%-50%的上市公司,整体营业收入保持稳健增长,增速在5.5%的水平,大幅领先1.47%的整体水平。
3 海外业务收入增速超过50%的上市公司,整体营业收入增速达21.5%。尽管此类公司的收入基数也较低,但依然能看出海外业务贡献巨大。
图1:不同海外业务增速(横轴)的上市公司2023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情况
种种数据表明,海外业务在上市公司业务布局中正在占据越发重要的地位。海外业务布局较慢的上市公司,多半正在面临增长乏力甚至负增长的困境。与之相对,以比亚迪、宁德时代、传音控股、天合光能为代表的国际型企业,在整体收入放缓的背景下实现逆势增长。“不出海,就出局”,中国企业出海已处于一个新的转折点。
二 哪些企业,更适合出海?
在经济增速放缓及全球不确定性提升的背景下,区域多元化对于企业的重要程度正快速提升。一方面,东南亚和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出海可以为国内企业打开新的市场。另一方面,地缘政治和贸易保护等因素使得大量出口型企业不得不考虑布局海外产能的必要性,部分地区较低的劳动力成本和税收优惠也让大量企业有意愿前往海外建厂,以提升自身的业务竞争力。
我们统计了2023年上市公司海外业务收入最高的行业情况,前十名申万一级行业分别是电子、汽车、电力设备、建筑装饰、有色金属、交通运输、家用电器、基础化工、石油石化与机械设备。其中,汽车行业海外增速大幅领先其他行业。以比亚迪为例,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6,023.15亿元,同比增长42.04%,其中海外业务收入1,602.22亿元,占总收入超过1/4,同比增长75.20%。上汽集团、长城汽车等车企在2023年同样取得了较高的海外增长。
表1:2023年海外业务收入申万行业TOP10
在大多数情况下,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文化差异能为企业开展区域多元化提供有利的条件。例如家电行业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地区很早便进入了成熟期,但在东南亚地区及印度等国,空调、电视等大家电的渗透率并不高。目前东南亚等国经济仍处于稳步增长阶段,消费水平也有望持续攀升,因此国内诸多家电厂商已将东南亚等地区作为重要布局区域。
因此,企业需要结合自身行业现状、不同地区的经济文化情况、地缘政治和贸易保护等综合因素,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出海之路。
三 出海前,进行自我评估
企业走向国际化,拥抱全球市场,是一众创业者和企业家的愿景。出海之路绝非一帆风顺,也未必是所有企业最合适的归宿。在开始之前,公司需要仔细了解自己的企业、所处的赛道以及公司的预期。
那么,如何知道公司是否已准备好国际化了呢?
在踏上出海之旅前,公司需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如果公司对以上问题的回答大部分为“是”,那么公司已具备出海的最佳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