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搜狐财经
作者 | 艾浩
编辑 | 李文贤
大山深处的蝴蝶扇动翅膀,引起整个酒业的风暴。
茅台、五粮液、汾酒……各家头部酒企接二连三涨价通知,撬动了2024年第一块命运的齿轮。
因为这张通知,有人背井离乡、远赴他省,有人坦然接受、寄情股市,亦有人放下枷锁、改换门庭。
2023年11月1日,贵州茅台、泸州老窖同时宣布涨价。在随后的五个月中,五粮液、汾酒、剑南春、舍得、今世缘、郎酒等一系列白酒企业都相继公开发布了涨价信息。
在白酒行业马太效应不断加剧的情况下,头部白酒企业的一举一动,牵动着所有人的心。
酒厂人:产品线更迭被裁,背井离乡
时代的一粒尘,落在普通人身上或许是一座山。
受头部白酒涨价影响,曾在贵州一家酱酒酒厂任职的老良,即将带着一家老小背井离乡。
“老大们主动提价这个事情,对于整个行业其实是好事。”老良直言。
老良告诉搜狐财经,头部白酒每次主动涨价,都促进白酒尤其是酱酒市场更加火热,“酱酒热就是涨价涨出来的,所以这次涨价也不意外。”
提到白酒酒企突然涨价的原因,曾任技术骨干的老良认为,“外行看热闹,但涨价原因其实可以从多个方面解读。”
他表示,白酒的原材料和生产成本一直在不断上涨。白酒产区的特殊地理环境和传统酿造工艺决定了生产白酒的复杂性和精细程度,而这也意味着更高的成本。
随着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的要求不断提高,作为当地经济龙头的各家酒企相应会承担了更多的责任和压力,也对成本带来了增加。“提价可以算是白酒企业应对不断上涨的成本压力的一种手段。”
但是对于酒企员工来说,行业的整体向好,与个人发展未必构成正相关。
“我和部门的同事都算是头部白酒涨价的受害者吧。”老良露出一个苦笑。
老良原先任职的酒厂定位为“中低端酱酒”,希望靠着性价比抢占酱酒的百元价格带市场份额。
“大家涨价之后,公司决定跟上新一波涨价趋势,大刀阔斧地砍掉了百元左右的生产线,我们被迫出走。”
通知来得非常突然。老良回忆,当时还在和同事们商量新的勾调方案,电话就打了进来。
“老板说让我们去财务结工资。”挂掉电话的老良,麻木地跟同事们宣布“死刑”。
其他部门没人想到他们会走,还以为老良陪家人去海边度假了。“大家都知道,他答应孩子,期末考得好,放假就能去海边玩。”
直到老板在会议上宣布转型决定,大家才发现已经很久没见过老良了。
后来有同事告诉老良,刚离开那会儿,老板曾考虑过让他们回来,跟着中端酒团队一块儿干,都准备让秘书联系他们了。
“但最终还是没有打出那个电话。”
被问及接下来的去处,老良杵在原地,脸上闪过一丝犹豫和不舍,嘴上香烟明灭闪烁。
“当地是没有对口的岗位了,在考虑其他城市的酱酒企业吧。”老良无奈道,“这次来北京也是想看看周边有没有不错的机会。”
“主要是太突然了,老人还好一些,就是孩子还小,换城市后上学什么的都不方便,但是没办法。”
老良弹掉烟灰,拍了拍洗得发白的蓝色工服,抬头看向北京南站的大门,远处火车汽笛响起,催促蝴蝶奔赴沧海。
“该进站了。”
老良的下一站是天津,面试国台的技术人员。
经销商:涨价就是在抢我们的钱
“说难听点,就是直接从我们经销商口袋里拿钱嘛。”
提及“白酒厂商涨价”,刘先生一点也不客气地说。
刘先生是一位北京的茅台经销商,在地坛的店里初次见面时,他正顾着拆一包新茶。“你看,今年我的茶是越喝越次了。”他自嘲地笑笑。
“一般来说,白酒有三个‘价格’,分别是‘出厂价’、‘建议零售价’和‘市场终端价’。”刘先生介绍道。
“出厂价就是我们经销商拿货的价格,市场终端价是我们往外卖的价格,至于建议零售价嘛……”刘先生不置可否地笑了笑,“大家都懂的,就是个建议。”
刘先生告诉搜狐财经,茅台经销商大部分的利润来源就是普通的飞天茅台,行业内通常简称为“普茅”。普茅的出厂价原先为969元一瓶,在终端市场可以卖到近3000元,有两千元左右的利润空间。
为了获得更多的普茅份额,大部分经销商都会按照酒厂的要求,每年进许多的茅台系列酒,“算是一种搭售手段。”
刘先生表示,这些系列酒的利润空间较小,有些甚至需要经销商自己贴钱做活动才能把货出掉。“一瓶亏个五块十块都是常有的,这些也算在普茅进货成本里了。”
如今出厂价涨价20%,终端价格却没有变动,“对于消费者来说没有改变,相当于经销商少赚的钱直接给酒厂了。”
“不过话说回来,”刘先生沏上茶,悠然道,“就算是酒厂直接找我要,让点利润出去也没关系。”
他抬起头,用下巴点了点店门,“这家店,连同我的房子、车子、孩子的学费,都是靠这些年茅台对经销商的扶持得来的,就当回报一下酒厂吧。”
刘先生透露,自己还购入了许多白酒股票,理由是新的“涨价潮”要是来了,股价肯定会大涨。
“这次涨价的蝴蝶效应,肯定会引发新一轮涨价潮,”刘先生拍着胸脯向搜狐财经表示,“所有酒企都会涨价的,股票也会涨,你看好了。”
想到以后的“大好形势”,刘先生不由得眉飞色舞起来;“等明年赚了钱,把整个门店重新装修一下,搞得古朴一点、文艺一点,游客来地坛参观,顺便来买瓶文创酒。”
消费者:生活被高价白酒裹挟
“买酒的不喝,喝酒的不买”这句话是许多消费者的共识,在北京从事公关行业的陈女士,便是一名从未喝过白酒的消费者。
陈女士住在地铁一号线的东段,房租较低的代价,是上班超过一小时的通勤时间,沐着星光下班成了生活常态,但这也构成了酒精过敏的陈女士对白酒为数不多的美好回忆。
“每次要用酒就提前一天去国贸那边买,买完可以直接下班回家,路上看着一号线的落日,规划着晚上的自由时间,没有什么比此刻更让人开心的了。”
提及白酒上涨出厂价一事,陈女士一脸无所谓:“没什么大影响,我们的到手价不涨就行。”
“但是说回来,白酒已经够贵了吧。我之前看媒体报道,白酒成本很低的,根本不该卖那么贵。”陈女士愤愤道,“搞得我们用酒成本也很高。”
很多报道认为,茅台酒厂是毛利率最高的企业之一,调价前最高可以达到91.33%。出厂价969元的53度飞天茅台,直接生产成本只有81.87元。
到了各地经销商手里,卖1499元,但一般人买不到这个价。“在北京,如果你想买茅台,在国贸的茅台体验店,一瓶茅台的价格是2700元。”
涨价新闻刚出来的时候,陈女士所在的公司尽管没弄清楚“出厂价”和“终端零售价”的区别,却也第一时间做好了换品备案。“虽然最后普茅到手价格没涨,但公司还是打算把接待用酒换成别的。”
“单价太高了,公司今年没赚什么钱,财务上有点吃不消。”陈女士顿了顿,随即笑了出来,“我们买酒的也吃不消,省下来的房租都垫酒钱了。”
在寸土寸金的北京,许多人被昂贵的房租裹挟,陈女士说,自己牺牲通勤时间,好不容易逃离高额房租,不想再被酒价裹挟了。
“像一只无法破壳的茧,挣扎很痛苦,又不得不挣扎。”
“今年打算换个行业了,”陈女士耸了耸肩,“还是想换个房子,至少能让我下班看到落日吧。”
白酒“马太效应”加剧,从业者也怕“接盘”
贵州的一位白酒分析师李行告诉搜狐财经,随着“新秩序重塑期、新格局形成期、新消费升级期”三期叠加的行业发展新形势,市场消费需求将会更加向优势产区、头部企业和优秀品牌集中、倾斜,行业“马太效应”越发明显,龙头企业的一举一动将与行业内所有人息息相关。
“看上去是一次蝴蝶效应,其实都是被头部白酒企业放大了影响。”李行解释道。
对于酒企而言,涨价的核心是为了销量。酒企将涨价的消息放出,总有经销商愿意提前打款拿货配货,毕竟谁也不想后面高价拿货,同时终端也会开始进货。
如果经销商不及时进货,市场份额就容易被其他经销商所蚕食,酒企借此机会通过渠道端把库存从酒企的罐区、仓库转移到经销商和终端烟酒店。
但也不是所有经销商都会这样想,一位河北经销商表示,提价看似能带动终端价增长,但酒厂分走的利润也随之提高,实际到手利润不一定增多,而现在的市场行情,自己不敢贸然投入更多资金。
“鸡蛋不敢再放进这个篮子里了,谁都不想当最后接盘的那个。”
送别老良已是傍晚,夕阳扯动影子,照向人们对未来的期盼。
隔着检票闸机,老良遥遥挥手,嘴里还在嘟囔。
“天津蛮好的,能看见海……”
人群把他未完的话吞没,老良不高的个头没入人海,随钢铁洪流奔袭,汇入下一个飘着酱香的地方。
刘先生发来了明年店铺装修的效果图,在大大的“贵州茅台”招牌下,挂着一副烫金小字的副匾,上面写着——“酒与地坛”。
蝴蝶或许飞不过沧海,但破茧而出,已是一场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