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会现场,郭剑烽摄,以下同
碳市场再传捷报!一份新出炉的报告显示,我国碳交易额突破180亿元,创历史新高,钢铁、水泥等行业正加速纳入,绿色金融“引擎”全速启动。
9月24日,上海举行的2025年中国碳市场大会上,《全国碳市场发展报告(2025)》正式亮相。报告全景呈现了全国碳市场自2024年以来的建设进展与运行成效,勾勒出中国碳交易机制的稳步推进与活力提升。
在新纳入行业方面,制度建设已基本完善。钢铁、水泥、铝冶炼三大行业的配额分配方案正加快推进,1334家重点排放单位名单也已公布。企业碳排放数据实现月度信息化存证,账户开立工作有序展开,为市场扩容打下坚实基础。
市场活力进一步增强。2024年以来,重点排放单位积极参与交易,碳配额年度成交额冲至181.14亿元,创下2021年市场启动以来的新高。截至今年8月底,全国碳市场累计成交量达6.96亿吨,累计成交额突破478亿元。
报告指出,2023年度配额发放量与实际排放量基本平衡,缺口仅为0.55%,符合政策预期。同时,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使用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进行清缴抵销,抵销量较上一周期增长超七成,显示出市场机制的灵活性与企业减排意识的增强。
多方合力推动下,全国碳市场运行平稳有序,制度体系持续完善,减排意识深入人心。下一步,中国将深化国际碳市场合作,推动双边、多边自愿减排交易,加快构建更加有效、活跃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碳市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