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贷款修路”高速,今朝驶入“免费时代”
近年来,我国首批建成的高速公路网络正悄然迎来一个崭新的阶段——“免费时代”。2025年9月,四川省的两条重要干线,成绵高速与成都城北出口高速,将相继停止收费,成为西部地区首批因收费期满而实现免费通行的标志性事件。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举措,不仅在全国范围内引发了对高速公路收费政策的广泛关注与热烈讨论,也标志着我国高速公路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节点。
西部先行,蓉城双雄奏响免费序曲
2025年9月4日24时,承载了无数川蜀人民出行记忆的成绵高速公路正式结束其收费生涯。紧随其后,9月17日24时,另一条连接成都城市脉络的成都城北出口高速公路也将同步停止收费。这两条于1998年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动脉,在收费运营了长达27年后,终于抵达了《收费公路管理条例》所规定的经营性公路收费期限的上限。
停止收费后,这两条高速公路将以“零费率”模式进行运营。但值得注意的是,它们并非完全退出收费体系,而是将继续承担代收其他路段车辆通行费的任务,以确保全国高速公路联网收费秩序的稳定与顺畅。
四川此次的“先行一步”并非孤例。早在2024年,广州北环高速便已率先实现免费通行,使得广州环城高速实现了全线免费。而作为我国内地第一条真正意义上的高速公路,沪嘉高速更是早已在2012年便告别了收费站,开启了免费时代。
历史的回响:全国高速免费模式的探索
我国高速公路建设之所以能够如此迅速地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贷款修路、收费还贷”这一创新的发展模式。在国家财政尚不宽裕的年代,这一政策有效地解决了庞大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难题,为国民经济的腾飞奠定了坚实的交通基础。
根据《收费公路管理条例》的规定,经营性公路的收费期限通常不超过30年。如今,一批在上世纪90年代初具规模的“初代”高速公路,正陆续抵达其收费期限的终点,自然而然地迎来了免费通行的历史性时刻。
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各地也积极探索着多样化的免费模式。2014年,深圳就以市政府出资回购的方式,提前13年终止了深圳外环高速的收费,成为了全国首条在运营期内主动实现免费的高速公路。然而,这种由政府财政直接承担的“政府回购”模式,由于其巨大的财政压力,未能在中国大范围推广。
现实的考量:全国高速全面免费的挑战
尽管已有不少高速公路实现了免费通行,但要实现全国高速公路的全面免费,在短期内仍面临着不小的现实挑战。其中最核心的问题便是巨大的资金压力。据统计,目前全国收费公路的债务余额已超过7万亿元,并且收支缺口已连续9年呈现扩大趋势。
高速公路的建设本就耗资巨大,其后期的维护与保养成本同样不菲。据相关测算,全国高速公路的年均维护成本高达3200亿元。一旦取消收费,这笔巨额的资金需求亟需找到新的、可持续的资金来源。
更为复杂的是,新能源汽车的普及给传统的公路养护资金模式带来了新的冲击。过去,燃油税收是支撑公路养护的重要资金来源。然而,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免征购置税以及传统燃油车销量下滑,燃油税收呈现锐减趋势,这使得原有的资金供给模式面临严峻考验。
对此,有网友尖锐地指出:“每年都缴纳了车船使用税,高速公路就不应该再额外收费。”但另一方面的声音也同样真实:“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导致燃油税收大幅减少,公路养护资金确实面临巨大的资金压力。”这种两难的局面,正是当前高速公路免费化所面临的真实写照。
利弊的权衡:免费通行带来的喜悦与隐忧
高速公路免费通行,为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多方面的积极影响。其中,物流行业无疑是最大的受益者。以广州至北京的货运为例,单程即可节省高达5000元的高速通行费,这对于生鲜冷链等时效性强的企业而言,成本直接降低了12%。河南省的郑栾高速在免费后,物流成本下降了15%,极大地促进了沿线草莓种植户的增收,据统计,日均增收可达200元。
然而,免费通行也伴随着新的问题和挑战。在广东地区,有网友抱怨广园快速免费后,周五下班时段的交通拥堵情况变得尤为严重,车辆甚至堵到深夜十一点。更令人担忧的是,一旦高速公路全面免费,可能会吸引大量“一年两箱油”的短途使用者涌入,使原本畅通的高速公路瞬间变为“露天停车场”。
海南省在全省范围内推行高速免费的试点,就暴露了这一隐忧。三亚环线高速在免费后,早高峰的平均通行时间延长了47分钟。更有网友在社交媒体上晒出在高速堵车时,新能源汽车电量耗尽的图片,并调侃道:“免费等于停车场?”
未来的方向:多样化模式引领高速发展
展望未来,我国高速公路的收费政策很可能将不再是简单的“全免”或“全收”的二元对立,而是走向更加多样化、精细化的发展模式,多种模式将并存发展。
“到期免费”作为一种契约精神的体现,是目前最主要、最符合逻辑的免费方式。此外,各地还在积极探索差异化收费模式。例如,浙江省试点推行“夜间免费,高峰涨价”的动态调节机制,有效降低了37%的拥堵率。湖北省则对集装箱运输车辆实行收费折扣优惠,显著降低了物流企业的运营成本。
技术创新也正在深刻地改变着高速公路的收费方式。如今,收费模式正逐步转向基于北斗定位和人工智能识别的里程精准扣费。这种新的收费方式将每公里费用控制在0.4至0.6元之间浮动,实现了真正的“无感通行”,彻底告别了传统的收费站。
根据《国家公路网规划》,到2035年,我国公路网总规模将达到46万公里,未来在公路建设和维护方面的资金需求依然十分庞大。因此,未来的政策制定者需要在降低物流成本、保障高效通行以及维持充足的维护资金之间,找到一个更为精妙的平衡点,以实现我国公路交通事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