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和集团8月14日公布2025年上半年业绩,113.21亿港元的盈利和11%的同比增长,数字依然耀眼。但在这份亮眼财报背后,一场价值228亿美元、涉及全球43个港口的交易却陷入泥潭。
这场交易的核心——巴拿马运河两端的港口,不仅扼守着全球贸易的咽喉,更意外成为这场商业博弈中的敏感神经。
长和的钱袋与算盘
长和的现金储备高达1372亿港元,债务净额对总资本净额比率降至14.7%。盐田港、上海港等港口业务表现强劲,上半年收益近236亿港元,增长9%,EBITDA增长10%。港口业务已成为长和稳健的现金奶牛。
出售全球港口资产,对长和而言是资产组合优化的重要一步。交易若成,将回笼巨额资金,进一步改善资产负债表。长和管理层在中期业绩发布会上坦承,交易已进入“新阶段”,正邀请“内地主要投资者加入讨论”,期望以此扫清监管障碍。
监管的闸门与民意的风浪
这桩交易已超越了纯粹的商业范畴。
今年3月4日长和公告后,舆论哗然。国务院港澳办官网转载《大公报》评论《莫天真 勿糊涂》,直指网友批评交易“漠视国家利益、民族大义”。全国政协副主席梁振英在社交媒体发出灵魂拷问:“商人有没有祖国?”——这短短七字,在香港商业语境中激起千层浪。
3月28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明确表态将依法审查,保护市场公平竞争,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8月8日面对记者追问时,重申中国政府将依法监管,“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尤其巴拿马运河两端的港口,其地缘战略价值不言而喻。外交部特别点明“中国政府将依法进行监管”,监管层态度不言自明。
“新阶段”的谋变与长和的困局
面对压力,长和迅速调整策略。7月28日公告显示,原与财团的独家商期已届满,长和正“拟邀请来自中国内地之主要策略投资者加入成为财团的重要成员”,交易架构也将变更。长和期待引入有分量的“内地策略投资者”,为交易注入“安全基因”,换取监管绿灯。
但长和管理层在中期业绩会上承认,此过程“预计时间会比原计划更长”,交易“不会在2025年完成”。长和联席董事总经理黎启明此前在股东大会上承诺“全力配合”审查,在未获批准前“绝不会实施”。然而时间表的延宕,本身已折射出其中的复杂与艰难。
长和港口交易的困局,本质是全球化高歌猛进时代落幕的一个缩影。当资本自由流动撞上日益凸显的国家安全边界,纯粹“在商言商”的逻辑已显得单薄。
巴拿马运河的货轮依然川流不息,长和的港口棋局却陷入微妙僵持。资本流向与国家利益交汇的航道,正经历前所未有的校准与重构。这场博弈,不仅关乎228亿美元资产的归属,更关乎全球化裂变时代资本与国家关系的重新定义。
长和邀请内地投资者加入的“新阶段”,或许正是这场重构中的关键落子。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