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财立方 记者 孙凯杰】2025年以来,随着权益市场的回暖,投资者对公募基金的投资热情持续增高,不少基金公司为了推销自家的直销平台,推出了“申购费0折”“送福利金”等让利手段获客。
送“羊毛”给投资者的背后,是基金公司销售格局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仍有银行销售基金不打折,不同平台购基存在差异
一只公募基金,通常存在这些成本:申购费、管理费、托管费、销售服务费、审计费用和信息披露费等。
自从互联网销售平台成为主流渠道后,大多数基民都习惯性忽略了折后较低的申购费。但实际上,大多数基金的申购费都在1.5%,相比于管理费、托管费等水平更高。
七八年前,在互联网基金销售平台刚刚兴起的年代,多家销售机构为了获客,不仅将购买基金的门槛从1000元降低到1元,还直接把申购费打“骨折”,多家平台都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
目前,投资者如果在互联网销售平台上购买基金,申购费普遍都有1折优惠。
7月24日至25日,大河财立方记者实地走访了郑州市多家银行,就购买基金的相关事宜进行咨询。多位理财经理提到,在柜台选购财富管理类产品的投资者,大多数更倾向于购买中低风险的银行理财产品,购买基金尤其是混合型、股票型基金的比例相对较低。其中几位理财经理表示,“通过手机App就可以完成购买基金的操作”。
记者尝试选择了一只混合型主动权益基金,分别在国有银行App、股份制银行App、互联网销售平台和基金公司直销平台购买对比,发现不同平台在申购费率上存在较大差异。
根据公告,这只混合型基金申购金额在100万元以下时,申购费为1.50%。
以某国有银行App为例,申购10000元基金,需支付150元申购费,剩余的9850元按基金净值计算持有份额,投资者总成本为10000元。
在某股份制银行App和某互联网销售平台上,该基金申购费均享受1折优惠,仅为14.98元,因此投资者持有的基金份额以9985.02元计算,相较于上述国有银行App更高,总成本仍为10000元。
而在该基金所属基金公司的直销平台上,申购10000元,申购费可享0折优惠,并可通过福利金再减免2.55元,相当于投资者仅花费9997.45元,即可获得以10000元计算的基金份额,比起在上述国有银行App申购,已经凭空多出了1.5%的收益。
综合来看,如果对比基金公司直销平台和某国有银行App,投资者付出一样的成本,实际申购到手的份额可能会出现较大的差别。
利润承压下,公募基金尝试代销转型
长期以来,代销都是公募基金的主要销售模式,星罗棋布的银行网点、券商营业部,可以为产品带来稳定的客流,相比于自建团队网络,成本要低很多。
根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公布的数据,2024年下半年,基金销售机构公募基金销售保有规模排在前列的分别是蚂蚁(杭州)基金销售有限公司、招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天天基金销售有限公司、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前10名中,包含了2家互联网销售平台、6家银行和2家券商。
但在百强榜单中,属于公募基金财富管理子公司或关联子公司的屈指可数,这或许也是公募基金公司发力直销平台的原因之一。
此外,在公募基金行业,尾随佣金一直是基金公司的困局之一。所谓“尾随佣金”,即指基金公司将管理费的一部分作为分成,支付给代销机构的额外提成。
据媒体公开报道,在2020年《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销售机构监督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出台前,部分弱势的基金公司甚至会将超过七成的管理费作为“尾随佣金”,导致其利润持续受到压缩。
《办法》明确提出,对于向个人投资者销售所形成的保有量,客户维护费占基金管理费的约定比率不得超过50%;对于向非个人投资者销售所形成的保有量,客户维护费占基金管理费的约定比率不得超过30%。
在市场环境变化及普遍降费的大背景下,任何一项成本支出都将对公司运营产生深远影响,因此,降本增效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
6月5日,中国证监会发布公告,核准易方达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设立子公司,子公司名称为易方达财富管理基金销售(广州)有限公司。这被市场视为这家公募“一哥”即将发力直销的标志。
今天送出的“羊毛”,或许能培养出潜在的长期投资忠实客群。晨星(中国)基金研究中心助理分析师王方琳接受大河财立方记者采访时表示,基金公司成立销售子公司有助于其拓展业务线,抓住市场扩容机遇,通过业务创新提升市场份额。销售子公司能够直接触达客户,精准获取风险偏好和投资需求等数据。
王方琳认为,随着公募基金和财富管理领域由卖方销售向买方投顾的转型,基金销售子公司可以通过投教、个性化资产配置、长期投资陪伴等方式拉长服务周期,为投资者提供更专业的个性化服务。不过,需要重视的是,基金销售市场上的竞争十分激烈,基金销售子公司的品牌认知度和影响力较小,产品体系有限,可能难以满足客户的一站式资产配置需求。
除了深耕直销平台,公募基金管理人还通过加强买方投顾服务、设立海外子公司等多种途径,积极拓展业务版图。在当前公募基金的改革周期内,如何有效平衡规模与业绩之间的关系,将成为业界共同的课题。
责编:刘安琪 | 审校:张翼鹏 | 审核:李震 | 监审:古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