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对华电动汽车征收关税,首轮投票决议即将开始。一旦投票通过,将意味着此前四个月的临时关税将成为五年长期政策,关键时期,德国突然宣布弃权。
我先跟大家分享一组数据:2023年我国全年汽车整车出口491万辆,同比增长57.9%,位居全球第一。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120.3万辆,同比增长77.6%。从市场上看,国产电动汽车在欧盟市场的份额,已从2019年的不到1%上升至8%,在2025年可能会达到15%。
这组数据充分证明,我国电动汽车在欧洲的销量十分可观。但是,市场份额急剧增加,随之而来的是欧盟的红眼,他们认为中国政府对国产新能源汽车厂商提供多种补贴,在这些补贴下,国产新能源车辆更优惠的价格,会对欧洲本地车企造成不公平的竞争。一顿掰扯,居然把自己塑造成了不正当竞争下的受害者。
明眼人都能看出,欧盟这是紧跟美国大哥的步伐,此前拜登刚刚宣布,将中国的新能源汽车的进口税率从25%提高到100%。但欧盟自己也有小九九,他们企图利用加税增加和中国谈判的砝码,从而“空手套白狼”拿到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关键技术。
于是,在2023年10月4日,欧盟宣布对产自中国的进口电动汽车,启动反补贴调查,其目的在于评估是否有必要对这些车辆加征反倾销税。这次调查,被认为是“中欧之间迄今为止最大的贸易案件”。虽然欧盟宣布开启调查,喊得气势汹汹,但显然没有充足的证据做依靠,且这样的做法根本就是贸易保护主义,严重违反了世贸组织规则。
尽管中方多次拿出证据自证清白,提倡展开交流。但是欧盟依旧我行我素,在经过长达9个月的调查后,欧盟宣布将在当地时间7月15日,各成员国将对这一征收关税的计划进行表决投票。按照规定,在27个成员国内,至少需要15个成员投下反对票,才有可能使该计划作废。
当地时间7月12日,据路透社援引消息人士的说法,德国将投下弃权票。
在我看来,德国这次弃权并不能说明什么。据统计,德国的汽车厂商去年有三分之一的销售额来自中国,也就是说中国是德产汽车重要的出口国之一,德国会投下弃权票肯定也是考虑到这一点,假如强行对中国电动汽车出口欧洲征税,那么一旦发生贸易冲突,德国的汽车厂商利润将受到巨大冲击。
因此,德国投下弃权票更多是从自身利益出发,属于战略性手段,同时仅仅是弃权,也能看出德国并非真正反对这一计划,消息人士称,德国是本着与欧盟“关键团结”的精神下投出弃权票。在被问到有关弃权的问题时,德国总理朔尔茨表示,并不担心竞争,但也要确保双方所处环境公平。
不得不说,朔尔茨相当严谨,欧盟和中国两边都不得罪。但他的摇摆不定恰恰反映出当下欧盟的困境。不甘于中国电动汽车抢走本国市场份额,可强行征收关税,又将面临两败俱伤的双输局面。所以说,德国方面虽然提前说要弃权,但并不会对最后投票结果产生影响。
不过,咱也不是任人捏的软柿子。我国商务部对于欧盟这次投票表示失望,并将采取反制措施。首当其冲,中方将对欧盟乳制品、猪肉等产品的倾销调查。要知道,中国每年进口的猪肉有将近一半来自欧洲,一旦这项贸易减少,欧洲农场将遭受巨大损失。
同时,对于欧盟单方面颁布的《外国补贴条例》,商务部将对其中有关铁路、光伏、风电等基建领域进行贸易壁垒调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并且,不同于欧盟,中国做出的将会是完全合理合法,基于事实和规则的应对措施。
中国的新能源汽车走向全世界,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若中国失去欧洲市场,只会促使中国的电动汽车在东南亚、南美洲甚至非洲和中东的需求市场越发壮大,所以欧盟采取贸易保护主义的举措,除了招致更多反制之外,没有任何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