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闻社5月14日消息 近期,中国证监会的“严监管”主基调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力度,特别是在沪深北交易所发布一系列资本市场新规后,包括IPO规则调整和退市制度的修订,市场上各类违法违规行为的上市公司被点名数量显著增加。Wind数据统计显示,仅在5月5日至5月12日的8天内,就有至少12家上市公司被立案调查,5家企业收到深交所的终止上市警告,以及多家公司因控股股东非经营性资金占用问题被关注,涉及监管点名企业总数超过20家,凸显了监管强度的空前提升。
与此同时,券商等中介机构也未能幸免于罚单。5月10日,包括国信证券、中金公司、申万宏源、中信证券、东莞证券、开源证券在内的多家券商被各地证监局处罚,反映了监管对中介环节同样加强监控的决心。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田轩分析指出,这一系列动作表明了“长牙带刺”的新监管政策正在生效,不仅行政处罚的覆盖面更广、立案数量激增,涉及信息披露违法、内幕交易、操纵市场、违规减持等多方面,而且案件处理的罚没金额、罚没比例及刑事处罚比例都有所提高,整体呈现出更强的震慑力。
随着年报披露截止和新规的生效,A股迎来了罚单的密集发布期。21世纪经济报道的调研发现,此轮罚单不仅数量多,力度也更大,5月至今被点名的上市公司已超过20家。梳理这些罚单,四大特点突出:
立案调查显著增多:5月5日至12日,立案调查的上市公司达12家,远超往年月均水平,未按时披露年报成为主要原因。
ST企业增加:多家公司因年报虚假记载被实施ST风险警示,如海峡创新、汇金股份等,面临罚款与责任人问责。
摘牌风险上升:*ST三盛、*ST越博等5家公司收到终止上市事先告知书,财务问题成为共同硬伤。
中介机构受罚:券商、会计所等中介机构同样面临更严格监管,5月至今多家券商被处罚,强化了中介责任追究。
田轩强调,罚单数量增加并不意味着违规行为加剧,而是监管强度的提升和执行力度加大,特别是对财报真实性、审计质量的严格要求,使违规信披无处遁形。他认为,投资者应警惕存在退市风险的七类企业,包括财报存疑、业绩下滑严重等,而新“国九条”下,借壳上市的监管更严,恶意炒作壳资源将被精准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