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笔上市一周年,张小龙的理性与坚持
迪丽瓦拉
2024-04-30 16:50:39
0

原标题:粉笔上市一周年,张小龙的理性与坚持

  • 在张小龙看来,公考市场从来没有冷过,但也没有很热,稳步而缓慢的增长,是最适合粉笔的业绩曲线。而在这条曲线上,口碑与品质永远是唯一的驱动力。
  • “天道不酬勤,”他说,“天道会酬谢那些作出明智和审慎选择的人。”

文 | 木山、阮白卿

编辑 | 羿南

4月25日,职业考试培训机构粉笔发布了2023年年度业绩公告,同比增长14.9%的利润宣告着这家企业在行业内毋庸置疑的地位。这是粉笔上市一周年之际交出的第一份业绩答卷,但粉笔创始人、董事会主席张小龙只给自己打60分,一如既往的苛刻。

从创业初期只有3个员工,到一年30亿营收;从寂寂无名,到成为中国头部职业考试的培训服务供应商,规模超过其余五大市场参与者的总和,粉笔一直呈火箭式增长。

张小龙认为,现在的粉笔到了该“稳住”的时候。他坦言,“慢下来”符合自己的节奏。尽管上市后,他不得不考虑股东利益,需要为股东负责。

站在上市一周年的节点回看张小龙的来时路,似乎每一步都顺理成章。有人说,他踩中了“时势造英雄”的风口,而对粉笔、消费者、股东来说,他的执拗和敢说敢做的脾气无限放大了他的个性。

果决、真诚、坚持,这三个标签构成了粉笔员工、消费者、股东眼中的张小龙。

1

改造者

粉笔的创立始于一个年轻人偶然的兼职。

20世纪90年代,自从国家首次招考机关公务员后,报名者甚众。庞大的需求催生了行业的萌芽。2000年后,一批公考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兴起。为了学费、生活费奔波不停的张小龙,在此时掀开了圈子的面纱。

最初,张小龙只是在大学期间跟风备考公务员,却意外获得了不错的成绩。几年后,读研究生的他再次与公考重逢,被培训机构看中,成为兼职讲师。没上过讲台、不会讲课的他,也没有参照标准——他不认同多数教培讲师的上课内容和方式。

“辅导教材编得逻辑各种不通,”张小龙早在备考公务员时,就发现了公考教培行业的乱象,“这些人完全不行,像骗子一样浑水摸鱼,一个PPT走遍全国,都是乱讲的。”

他开始摸索自己的教学方式,并非刻意特殊,只是要求自己成为一个好老师,他用比人家多好几倍的时间认真备课,讲义总是厚厚的一摞。很快,他迅速出圈,学生如浪潮涌来,看见他的名字才会报名。“张小龙”三个字,成了教培机构的活招牌。

“公考热”的巨大商机随之而来。“我眼睁睁地看着它从一年几百万营收做到了10个亿”——尽管行业毫无规范可言。

作为老师,张小龙专注教育本身,专注在每份讲义、每个学生身上,但“改造这个行业”的种子始终埋在他心里。

2013年,机会终于到来。他敏锐地捕捉到了属于自己的切入口,选择把赛道开辟在线上,希望通过移动互联网给教培行业带来全新的面貌。

第一仗是一门99元的申论课,通过直播的方式,引来两千多人涌入报名,这是线下班从未出现过的盛况。当晚,张小龙彻夜未眠,他意识到,教培行业新时代的到来,自己必须主导新的浪潮。

“这就是先进生产力,像第二次工业革命,你不做总会有人做,那你一定就被抛弃了。”

线上直播从这时起成为粉笔商业模式的基础,但这对课程质量的要求极高。正因为有了学生的实时交互和评价,讲师不经过直播大课的检验,就不能称之为优秀。抱着对品质的执着要求,张小龙带着仅有的3个初始员工开始建造粉笔的教培堡垒。

低价高质的引流模式帮助还是“小透明”的粉笔迅速突围,两年时间,粉笔团队创造了5000万元的营收、1000万元的净利润,在业内异军突起。

相应地,张小龙的工作时间也被拉伸到极限,既做老师,又做图书编辑,还兼岗运营。疲倦却愉悦,他很直观地感觉到,自己“正在改造这个行业,提升用户的体验”。

粉笔下一步的动作震惊业界。他将当年的利润做成20万套辅导教材大礼包,1元钱包邮回馈消费者。

“抢得太快了,1秒钟就没了。”他说,“所以很多人质疑我的数据,直到后面大家都陆续收到了东西,才说原来我们是真的。”

模仿者动作很快,推出同质产品并喊出更高的销量。深谙这套商业逻辑的张小龙质疑对方弄虚作假、愚弄用户——在行业内,任何“看不过眼”的人事物,他都要针锋相对,因此被送外号“行业纪委书记”,有时耿直得不像一个老板。

凭借业内领先的口碑,粉笔一路向上飞奔。2018年,粉笔的收入规模已达到8个亿。行业的高速扩张、同行的上市数据,都让他意识到公考赛道其实比自己想象的还要广阔。而粉笔之所以能攀升至今日的高度,推动OMO(Online Merge Offline)模式起到了关键的作用。OMO模式的创新在于线上线下的融合协同,通过线上大课讲授基础理论知识,让学生掌握方法论,再通过线下小班教学,有针对性地答疑解惑。OMO模式一方面满足部分学员对线下课堂授课的需求,另一方面又可以将线上产品与之强结合,更加整合运用平台资源。最重要的是,在融合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大大提升。

被投资人看好的粉笔一路高歌猛进,2021年,粉笔完成3.9亿美元的A轮融资,次年向港交所递交了IPO招股书,并于2023年正式挂牌上市。

“改造者”张小龙,终于稳居行业前列。

2

长期主义

粉笔十年高速增长的背后,是张小龙一如既往的真诚,对一家规模不断扩张的企业来说,没有什么比“稳健”更珍贵。

教培行业实行预收款制度,学生预交学费,课程结束后才能真正确认收入。多数企业引发“退费潮”却难以解决,根本原因在于对这笔款项的定位,企业管理者默认预付款项可以提前支配、使用,但张小龙对收费的定义则取决于是否完成服务,“服务没有完成,就是挪用。”

“哪怕在公司运营最糟糕的情况下,我们最后一个月的工资不发,也不可能出现学生要退费退不出来的情况。”张小龙将这笔资金在财务上做了隔离管理,对学生真诚的心态,推动着他每一步的动作。

上市带来的瞩目、资金的不断注入,极易让管理者在数据中盲目冒进。与此相反,在上市的第一年,张小龙做出了主动调节、增长放缓的决策。

乍看之下,这是违背市场趋势的,因为2023年国考报名人数创下近十年之最,资格过审的最大竞争比达到了5800:1,教培机构理应有更乐观的收入增长预期。但粉笔很快就洞察到用户的心态问题:很多学生愿意高价买课却不想主动学习,全靠老师“投喂”,甚至只付钱而不出席,如同去健身房——办完卡就算运动过了。

倘若只从企业盈利的角度来看,当然求之不得,但张小龙的思考更远一步:用户花了钱却没有达到效果,那既带不来复购,也不会有口碑上的传播。

相较于盈利,他更看重长期主义,以口碑起家的粉笔,要继续走口碑之路,就不得不“舍”——粉笔推出了课前协议制,学生报名前,需要对到课率、完课率和作业完成率做出承诺,如果达不到,粉笔将劝退甚至强制退课退费。

对张小龙来说,这个决定并不容易,不但运营成本增加,还退掉了大量净利润。后来在股东信中,他提到,这最终将反哺于粉笔的长期高质量发展。

“中长期持有我们的股票一定是有机会的,因为我们能够健康持续地经营。”张小龙表示。追求教学品质的提升和利润的改善是公司内部的共识,“短期内收入增长可能没那么快,但是利润增长很好,提升产品质量——全行业都在打价格战,只有我们一家还在涨价,用户量也没有下降。”

与提升品质相对应的是提升效率,正如他当年牢牢抓住互联网平台的风口一样,科技始终会为行业带来革命性的进步。粉笔利润大大改善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AI技术的应用。

事实上,在2015年粉笔刚刚获得一定利润时,他就拿出20%成立了内部技术团队,并在十年间不断加大技术研发投入。ChatGPT问世前,粉笔就一直有一支高水平的人工智能算法团队。

“不管别人怎么样,粉笔是真的在做AI。”在AI热度持续攀升的当下,几乎所有的行业、企业都以AI标榜自己,但事实上,在公职考试类垂直领域,粉笔早已拥有了最庞大的数据和一线AI技术产品团队,并且在人员和算力的投入上都非常坚决。

粉笔在AI技术上的投入已经在实际应用中得到了回报:过去人工要花一小时撰写的教研文章,AI自动生成后只需要几分钟修改就可以,AI老师也可以代替一部分人工来解答学生的问题,成本大大压降,效率激增。

“体验和技术都领先的产品,才能形成品牌和溢价,只要保持这个模式,我们不追求短期收入规模和市场占有率。”

现在,张小龙更愿意把思考聚焦于粉笔的高品质、高效率发展,而不是行业内的竞争和股价的波动。诚然,他承受着外界的巨大压力,要维护股价、维护与资本市场之间的关系,但他坚信,企业的价值本质是业务的持续健康成长,而不是包装,或是把一个故事讲得足够漂亮。

3

但行好事

张小龙是哲学系出身,热爱思辨,尼采、康德、叔本华这些大师深刻地影响着他的人生,尽管常常语出犀利,但他在认知上又时刻保持谦逊,这也引导着他的企业经营逻辑。

哲学中有一种思潮被称为现象学,经常用到一个词“本质直观”,意为看到的现象自身就有本质包含在其中。

以粉笔的工作汇报为例,他不喜欢复杂的工作汇报、长时间的会议,直观看到本质的高效更符合他对工作的定义。

“我们的员工几乎用不到PPT做汇报,他们用嘴巴给我讲1分钟工作成果我就会相信,不需要花1个小时去画饼状图、柱状图,不需要论证的,”张小龙说,“大家都轻松一点工作,不需要过度汇报,有写汇报的时间可以拿来休息,内在的确定性更重要。”

“信任”是粉笔的企业文化,张小龙和员工之间的相互坦诚为这种文化打下了根基,如同康德所说,“位我上者,灿烂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

三年前,粉笔完成了3.9亿美元的A轮融资——职业教育领域最大的单笔投资之一,在给全体员工的内部信中,他坦诚表示,公司必须面对利益诱惑的挑战。

“客观地从物质条件说,我自己获得的已经远远大于我的社会贡献。我对钱没有需求,但我不能让大家对钱也没有需求,只谈情怀不谈钱的老板要么是坏蛋要么是骗子。”这场融资之前,粉笔没向高管发出多少股票,而是面向中基层员工释放了价值超过5000万的期权。今年,粉笔又启动了全员持股计划,共享公司发展成果。

在“信任”的氛围下,粉笔同样坚持把最真实的面貌展示给市场和投资者。万众瞩目的上市第一年,粉笔一度预估了较高的营收区间,但到三季度末却发现很可能无法达成。管理者当然有许多手段能够抹平这些微小的差异,譬如拉长课程时长、把食宿包装成收入,但张小龙选择第一时间向市场坦承真相。

“虚假的收入是短期的、不可持续的、不健康的,我就不去做。我们宁愿牺牲短期的收入规模,也要把品质和效率做高,以后它会更好。”

故而,上市与否对张小龙并没有产生太大的波动,相较于数据要做得如何“漂亮”,他更在乎粉笔是否可以健康、长期地发展。从始至终,张小龙只关心老师的授课质量和学生的通过率,这是个很难量化的“良心活”,却是他的人生座右铭——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或许市场很快将带给粉笔新的增长点。根据券商近期研报,公职类考培行业有望长期维持高景气,招聘侧公职岗位的招聘量有望稳中有升,报考侧2024年应届毕业生人数将达1179万人,后续有望维持在1100万-1200万人。在国考市场占有率已经接近20%的粉笔,无疑将从中受益。

不过张小龙对未来仍然保持着一贯理性的预判。在他看来,公考市场从来没有冷过,但也没有很热,稳步而缓慢的增长,是最适合粉笔的业绩曲线。而在这条曲线上,口碑与品质永远是唯一的驱动力。

“天道不酬勤,”张小龙说,“天道会酬谢那些作出明智和审慎选择的人。”

来源:南方周末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