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价位和心理价位是不一样的,人们往往容易混为一谈。高级的营销人才喜欢突破人们的心理价位,甚至让人们觉得不买他推荐的商品就吃亏了。
现实价位摆在那里,明码标价,童叟无欺。尤其是超市里面,商品种类繁多,都明码标价出售,也都让人们失去了讨价还价的能力。好像所有东西都统一定价,也都不容置疑。可是,每一种商品都有利润,也都有定价水分。人们可以在路边摊点还价,却不能在超市还价。在超市,即便是几毛钱的零头都不能抹去,只能照价付款,而在路边摊点,几块钱的零头都能抹去,就更别提几毛钱了。超市不能还价,定价算是一种现实价位,但并不是人们的心理价位。人们会拿超市的一些商品和路边摊点的商品做对比,哪里的便宜,就买哪里的。也就是说,人们都有一个心理价位,感觉某些东西值多少钱就值多少钱,不会被高价忽悠,也会被低价迷惑。果真如此吗?
当然不是。人的心理价格并不确定。有人认为香蕉四块钱一斤可以接受,有人就不能接受,只能接受两块钱以下的价格。有人可以接受六块钱一斤的韭菜,有人只能接受一块钱一斤的韭菜。是不是消费等级差别导致的?当然不一定。虽然人们的消费分出了等级,权贵的消费等级和普通人的消费等级不一样,但在过年过节的时候,普通人也会吃四块钱一斤的香蕉和六块钱一斤的韭菜。难道人们的心理价位被改变了?
或许是吧。在全民皆商的时代,人们大多有些经济头脑,知道商品的价格会随着市场供求关系而变化。供大于求,价格就低;供小于求,价格就高。尤其是过年过节的时候,商品会贵一些。毕竟,那个时候运输、仓储、物流等环节的工人们会放假,导致物资供应不足,当然会涨价了。可是,现在的运输、仓储、物流等环节已经非常发达,甚至用上了机器人,即便过年过节也不会停工。但是在过年过节的时候,一些商品仍然涨价,不是因为供不应求,而是有人故意涨价,但人们都能理解。是不是商家利用了人们的心理价位?
人们形成某种习惯之后,就不容易更改了。尤其是对商品产生接受定价的心理,就不容易改变。人们认为平时的商品价格比较稳定,过年的时候容易产生波动,尤其容易卖高价。但人们都能理解,也都能接受。于是,商家故意在过年过节的时候涨价,让人们买单。还有网购平台搞促销活动,也利用了人们的心理价位。先在促销之前涨价,甚至卖得比实体店都贵,而且涨价之后要维持一个多月,当然有促销券让人们抢,还打出广告,说是到促销的那一天估计降到什么价位。到促销的那一天,果然大降价,却比平时卖的还要贵,但人们认为已经大降价了,就要购买。其实,人们看到的都是促销前涨上去的价位,也就认为那些商品应该卖那样的价格,等于心理价位已经被定型。到了促销日,突然大降价,等于人们的心理价位被突破,以至于他们认为不在这个时候购买,就等于吃亏了。因为过了促销日,商品价格又涨上去了,不及时下手,就等于损失了不少钱财。
直播带货的主播也是如此,会利用人们的心理价位。他们推销某一款商品的时候,总是要说明价格。观众乍一听,觉得贵一点,可是主播连续拿出五到六份,直接打包卖,就突破了观众的心理价位。一盒月饼只有五个,路边糕饼店卖到二十块钱,而主播也卖二十块钱,乍一听没什么价格优势,可是主播拿出来三份,一共十五个月饼,还是二十块钱,还包邮到家,一下就突破了观众的心理价位,获得不少订单。卖茶叶的,卖袋装小零食的,卖酒的,买瓷器的等等,都是这个套路。虽然东西不一定坏,但很便宜的价格确实能够吸引很多人购买。有人本来只需要一份,却花了一份的钱或比一份多一点的钱买了好几份,自己用不了,就送人,等于给主播和生产厂家做了广告。
主播们都知道,只要突破人们的心理价位,就会获得很多订单。于是,他们为了压低价格,直接到工厂直播,从工厂直接发货,或者到各大厂房扫货,专门以低价位进货,大批量进货,大批量卖出,价格当然便宜。突破观众的心理价位之后,主播卖货多了,挤得实体店生意不好,甚至出现了实体店无人光顾的情况。实体店标注的都是现实价位,等于给主播们推销的商品做了广告。人们看到实体店的商品价格,直接拍照,到网上对比,在网上下单,却不会在实体店购买。毕竟,网络上的商品价格大多比较低廉,已经突破了人们的心理底线,也就让人无法自持了。
现实价位只是一种标注价位,并不一定是标准,但可以影响人们的接受心理,甚至直接形成心理价位。有些人看到某种商品的价格,第一时间形成了心理价位,尤其是不懂这种商品行情的人,容易被标注的价格影响,认为价格正当,不能还价太多。可是,自以为懂得某些商品行情的人容易形成心理价位,认为那些商品值多少钱,就应该是多少钱。不过,心理价位容易被利用,不一定准确。精明的商人或推销者会利用人们的心理价位,打价格战,让人们以为买到了便宜货,还物美价廉。其实,人们买到的可能是积压货、库存货、有点毛病的货,却能够接受,也就中了商家的价格圈套,不容易认清真相了。
虽然人们买东西会依照价格付款,商家一定会赚点钱,但心理价格还是有的,和现实价格并不完全一致,甚至有时候还是错觉,被商家利用,也就只能被牵着鼻子走了。毕竟,谁也不可能考察所有商品的定价规律,也不可能对区域性定价作出全面了解。要想买一种商品,就要长期观察价格变化,倘若不是急用,就要在价格最合适的时机购买;倘若急用,也要花最短的时间考察一下价格,选择物美价廉的商品。贸然购买,只是权贵们的行为,对于普通人来说,并不适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