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MG青岛广电·回澜听涛·4月15日讯】
作为公开市场上的优质资产,上市公司的规模和质量直接体现着区域经济的发展活力和未来潜力。
4月15日—16日,“2024上市公司企业家青岛行”活动举行,部分上市企业来青考察,洽谈投资合作。15日下午,召开推介座谈会,青岛市委书记曾赞荣出席会议并讲话,青岛市委副书记、市长赵豪志主持。
会上,曾赞荣将青岛发展优势与上市企业发展所需的结合点精准定位:
青岛是中国沿海重要中心城市,是山东发展的“龙头”,开放优势明显,在这里能够更好利用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便利;产业实力雄厚,在这里能够更好实现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匹配;创新活力充沛,在这里能够更好深化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营商环境优越,在这里能够更好享受到政策支持和周到服务;城市宜居宜业,在这里能够更好享受工作生活的便利和美好。
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2023年A股市场融资额达3564亿元,上交所、深交所的IPO融资额分别位列全球第一和第二位;截至去年年底,境内股票市场共有上市公司5346家。而据《中国上市公司蓝皮书:中国上市公司发展报告(2023)》,A股上市公司业绩表现与宏观经济走势继续保持着高度一致,是国民经济名副其实的“晴雨表”。
换言之,中国经济要稳中求进,上市公司必须当好“领头羊”。
就在不久前,资本市场第三个“国九条”——《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发布,明确了资本市场发展的主要目标。在未来5年规划中,国家明确提出要实现“上市公司质量和结构明显优化”。这不仅是提升公司自身价值、维护市场秩序的内在逻辑,同样是借力上市公司推进技术创新、调整经济结构、提升全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事实上,2024年开年以来,多地都频频提及借助企业上市反哺域内经济发展。
在青岛十大“奋力争先”中的路线图中,“实施优质企业上市培育专项行动”就是“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上奋力争先”的具体实践之一;在深化改革开放的任务中,提高招商引资质效也重点提到坚持“请进来”,加强与行业领军企业合作。
这些经济发展的“优等生”,往往处在产业链中的核心位置,能吸引更多国内外投资者的关注和资金注入,从而获得更充足的支持强化创新和产业协同,是青岛寻求新增量的关键所在。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受邀参加座谈会的上市企业,其中不乏与青岛携手共享城市发展红利的“老朋友”,其主责主业也多与青岛重点产业链高度重合。青岛正发出诚挚邀约——这里亟待更多“引擎”,也能够提供助燃“引擎”的不竭动力。
01
有朋自远方来
青岛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和开放活跃的市场环境,吸引着优质企业,也带来了城市机遇。
本次参加活动的上市企业具有体量大、影响力高等特点,在资本市场中拥有更强的撬动作用,更具“含金量”的,是他们往往占据着行业引领地位,为城市未来发展打开了更大的空间。
如联想控股集团已发展成为服务国内市场,兼具国际化业务的产业运营与投资集团,在全国工商联“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排名中位列前十;软通动力长期提供数字化创新业务服务、通用技术服务和数字化运营服务,在10余个重要行业服务超过1100家国内外客户,获得“2023年中国信创企业100强”等多项荣誉。
实际上,在这些上市企业中,有许多已经与青岛开展过合作,过往的成果转化为了城市的特有的“引力场”,为企业带来再次接触、共话发展的信心,也吸引更多“新朋友”纷至沓来。
利亚德光电股份有限公司、云天励飞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上市企业在青岛建立了分公司或全资子公司,向更广阔的市场进军;东华软件、启明星辰、东方雨虹等企业过去曾在青岛布局项目。
这些企业的“落子”,经过与本地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的深度融合,逐渐变成了“扎根”,越来越多的企业深度融入了城市发展,成为青岛产业体系中的重要一环。
以特锐德为例,通过深度融入城市产业发展大局,旗下的充电子公司特来电凭借自身的发展水平和高技术能力,已经成为青岛市氢能与储能产业链链主企业,多次参加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供需对接大会、“卡位入链”融通创新发展对接会等活动,与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形成紧密联系,共同推动产业链向高价值攀升。
青岛在今年提出高质量招商引资,正是需要这样的优质企业深度参与城市的经济运行,带来以点带面的整体提升。过去的奋斗在如今结出了硕果,有更多的新朋旧友付诸实际行动来到青岛,展现出对这片发展热土的青睐。
用案例丈量城市热情,以科学的眼光展望未来,青岛新一轮机遇,正在生发。
02
做强青岛“可投性”
青岛,历来是受资本青睐的城市。
自2020年以来,包括盈康生命、荣丰控股、国新健康、ST鹏博士在内的多家A股上市公司将企业总部迁至青岛。从上市公司的视角看,“总部”搬家不易,重新“迁址”一座城市最重要的考量,莫过于更广阔的发展前景。简言之,是否“有利可图”。
就“利”而言,青岛的优势格外明显。
除得天独厚的区位资源,完善的产业链和配套是青岛吸引上市公司的“硬实力”。
如“搬家”蓝谷的ST鹏博士,就是看中了青岛的“蓝色”资源——企业战略转型之际,向“海”寻找新发展机会,同时也在为青岛发力海洋数字经济提供着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深耕大健康产业的国新健康,则是瞄准了青岛频频发力、重仓布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链。
青岛正全速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从产业链到产业集群再到产业园,以产业为基础为上市企业提供着充沛的向上发展空间。
其次,对市场主体来讲,便捷高效、规范有序的营商环境远胜千言:
依托沪深北交易所资本市场服务基地,持续开展“春笋行动”,提高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的积极性;
完善落实企业上市和上市公司规范运作“十项工作机制”,针对不同行业特点和实际痛点召开主题座谈会,为白名单企业解难纾困;
此外,在政策方面,青岛积极出台《青岛市进一步支持金融业高质量发展政策措施》,提高市级上市补助标准,并鼓励区市在此基础上制定更大力度的支持政策,降低企业上市成本。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眼下,青岛正积极打造创投风投优质资本高地,乘全球创投风投大会之东风畅通渠道、搭建平台,链接全球资本,汇聚更多投资机会。不断修订、升级的“创投风投十条”政策,吸引创投机构加速聚集,为企业提供强大的资本支撑。
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青岛有底气,与更多上市企业双向奔赴。
03
“青岛军团”正待提质扩容
外引优者、内育强者,青岛资本市场正呈现出别开生面的“新”气象。
2023年,青岛新增上市及过会企业10家,境内外上市公司总数达到85家,稳居全省首位;今年3月,位于莱西的山东盆栽蔬菜“一哥”富景中国控股有限公司正式在港交所主板上市,成为青岛第86家上市公司,“强龙头”继续领跑全省。
来源:青岛金融
作为现代金融的核心,资本市场在配置资本资源、助力创新驱动发展等方面的作用毋庸置疑,这从已有上市企业的含“新”量中可窥一斑。
就境内67家青岛上市公司来看,共涵盖31个国民经济行业大类。其中,48家上市公司与青岛24条重点产业链关联度较高,占比超七成;11家上市公司为先进制造业产业链链主企业,高新技术企业49家,占比超过七成;战略性新兴产业37家,占比近六成;
去年前三季度,青岛67家境内上市公司营收较去年同期增长7.5%;59家企业实现盈利,盈利面达到88%。
可以说,上市公司毫无疑问已成为创新的领跑者和产业的排头兵,他们登陆资本市场、充分释放融资功能,加速反哺域内经济。而也正是因为上市公司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有如此积极的作用,如何确保其高质量、可持续地发展成为重中之重。
去年,青岛全新建成三大交易所资本市场服务基地,组织各类培训百余场,参训企业超1400家;全市待审及辅导企业26家,重点拟上市后备库入库企业442家,良性梯队格局为企业上市积蓄着勃勃生机。
另据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3月底更新的青岛拟上市公司名录,28家企业中有超过六成企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芯屏汽合”领域内占比尤多。如,聚焦集成电路的歌尔微电子、宸芯科技、青岛科凯电子研究所,致力于高性能显示控制的青岛信芯微电子科技,以及新能源汽车充电设备制造商和充电网运营商特来电……
丰富的金融机构、活跃的资本市场、专业的服务支持,这些优质生态的显要特征无疑将进一步释放青岛招引上市企业的魅力,让更多优质企业成为青岛“上市军团”的一员。2024年的青岛资本市场,必将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