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证宏观:发展新质生产力新兴产业下的投资机遇
迪丽瓦拉
2024-04-10 09:22:03
0

原标题:兴证宏观:发展新质生产力新兴产业下的投资机遇

要点

新质生产力将是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主线。而在上篇报告中,我们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政策部署、布局方向和产业线索进行详细梳理。本篇报告我们进一步从微观视角落地,对投资机遇和热点赛道进行深入挖掘。

新兴产业下的投资机遇:

(1)新能源汽车:国内市场快速扩容,全球竞争优势稳步抬升。当前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占全球比重超过60%。现阶段国内外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占比仍处于较低水平,国内消费品以旧换新有助于加速提升需求。

(2)低空经济:政策逐步落地,市场主体和基础设施提升,行业迎来快速发展期。中国在航空领域的技术积累和民用转化为低空经济提供了一定的先发优势,未来产业规模有望保持年均20%左右的扩张速度。

(3) 高端装备制造:战略性低位凸显,产业逼近变革跃升临界点。“机器人+”行动稳步实施,众多应用领域不断走深向实,内部需求有望持续释放。中国产业竞争力逐步提升,内外需将有力支撑行业规模扩容。

(4) 绿色环保:“双碳”战略带动大规模投资需求,资源循环利用领域增长潜力大。综合多个机构测算,实现碳中和目标需要在相关领域年均新增投资近3万亿元,预计对GDP的贡献在1%以上。

未来产业下的热门赛道机遇:

(1)数字经济:政策引领和产业融合协同发力,产业发展持续提速。现阶段中国仍处于追赶低位,数字经济占GDP比重低于多数发达经济体。但政策产业融合支撑下,产业有望延续10%左右的中高速发展。

(2)人工智能: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应用端面临堵点化解。近年来中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实现年均23%左右的高速增长,按照这一趋势估算,2030年达到万亿市场规模的目标或更早实现。

(3)绿色氢能:产业关注度提升,规模有望迈上新台阶。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其列为重点前沿新兴产业,政策支持力度有望持续提升。根据中国石化预测,未来中国氢能产业有望维持6%以上的中高速增长。

新质生产力将带来持续性投资机遇,短期也将带动市场热度。后续来看,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进程中,政府政策导向和市场需求将推动相关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蓬勃发展,为资本市场带来持续性投资机遇。短期来看,发展新质生产力对人工智能、低空经济、高端制造、绿色环保等领域的聚焦和布局,创造了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发展潜力,也将带动市场热度。

风险提示:地缘政治风险,国内外经济政策不确定性。

正文

一、新兴产业下的投资机遇

推动新兴产业创新发展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举措。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全球经济的快速变化,新兴产业不断涌现,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和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2023年,工信部联合多部委发布《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实施方案(2023—2035年)》(下称《实施方案》),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民用航空等8大新兴产业。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指出,“巩固扩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领先优势,加快前沿新兴氢能、新材料、创新药等产业发展,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整体而言,推进新兴产业建设将是后续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另一关键举措。

(一)新能源汽车

得益于政策支持和供应链体系的建设,中国新能源汽车领域确立了全球领先地位。后续来看,国内市场保有量低且政策支持强劲,同时全球新能源汽车需求增长迅速,中国出口持续增长,将为国内产业链发展提供持续推力。综合来看,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在政策和市场双重推动下仍具备广阔的发展空间。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日趋完善,全球领先优势凸显。新能源汽车作为我国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产业体系建设已日趋完善。得益于前瞻性的政策支持和完备的供应链体系,中国在电池电机、电控系统、智能互联等新能源汽车关键链条上取得了重大技术突破,同时终端充电设施建设和销售服务体系也在不断完善,中国确立了新型能源汽车产业的全球领先地位。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占全球比重超过60%。

后续来看,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1)国内市场快速扩容,市场规模有望继续扩大。疫后三年,中国汽车销售规模呈现高景气扩张趋势,其中新能源汽车增长是最核心的拉动,中国市占率由2019年的4.9%快速提升到2023年的34.7%。后续来看,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一方面,当前的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占比仍处于较低水平(2023年底为6.1%),未来其保有量占比和市占率仍有提升空间;另一方面,新一轮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的实施,有助于加速提升汽车需求规模。按现有趋势估算,2024年国内新能源汽车销售规模或有望突破2万亿元。

(2)全球市场规模稳步抬升,中国出口竞争优势显著领先。全球新能源汽车销售规模由2014年的32万辆快速提升至2023年的1418万辆,年均增速达52.4%。同时其市占率也在持续提升,新能源汽车呈现出全球需求同步高增的格局。从市占率横向比较来看,中国处于全球主要经济体的领先地位,其他经济体的新能源汽车需求同样拥有较广空间。同时我们可以看到,2021年以来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持续高速增长。全球需求提升和中国产品竞争优势将有力推动国内新能源汽车和相关产业链发展。

(二)低空经济

中国低空经济从2010年概念提出到2024年《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实施方案》发布,顶层设计逐步清晰。同时市场主体和基础设施也稳步提升,通用航空机场数量和无人机数量的迅速增长为低空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虽然产业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全球竞争加剧,但中国在航空领域的技术积累和民用转化为低空经济提供了一定的先发优势,未来中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有望快速扩容。

低空经济顶层设计逐步落地,主体规模和基础设施稳步提升。2010年,国家就已正式提出“低空经济”的概念。2021年,《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首次将低空经济纳入国家发展规划。2024年,《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实施方案(2024-2030年)》正式发布,低空经济的各项顶层设计陆续明确。与此同时,中国低空经济相关市场主体和基础设施稳步抬升。一方面,中国通用航空机场数量由2017年的56个快速提升至2022年的399个;另一方面,根据民航局数据,截至2023年底,我国已有超126万架无人机,同比增长约32%。市场参与主体扩容和基础设施完善为后续低空经济产业发展提供了基础动能1。

低空经济迎来快速发展期,但产业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随着政策安排陆续清晰以及参与主体和基础设施的提升,中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保持快速扩张。2019-2022年,中国低空业务总收入规模年均增速接近19%。但同时我们也需注意到,目前我国低空经济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从政策层面来看,目前缺乏有效监管手段和相关实施细则,实际落地面临困难;从产业层面来看,整体市场规模较小,且当前低空经济产业价值主要集中在上游制造环节;从应用层面来看,现下主要以公用应急通信、个人航拍为主,大部分领域尚处空白。

后续来看,低空经济领域全球竞争加剧,中国市场有望继续快速扩容。2019年后,全球通用飞机交付数量和无人机行业投资规模均有明显提速。同时美、德、日、韩等全球主要经济也在积极布局低空经济,未来全球低空经济领域仍面临较强的竞争压力。但中国在航空领域的技术积累和民用转化为低空经济提供了一定的先发优势,以大疆为代表的部分低空经济相关企业也建立了领先的全球竞争优势。后续来看,中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有望保持年均20%左右的扩张速度,2030年市场规模有望突破2万亿元。

———————————————————————

1低空经济是指一般在垂直高度1000米以下、根据实际需要延伸至不超过3000米的低空空域范围内,以民用有人驾驶和无人驾驶航空器为载体,以载人、载货及其他作业等多场景低空飞行活动为牵引,带动相关领域融合发展的综合性经济业态,包含制造、飞行、保障和综合服务四大产业。

(三)高端设备制造

新阶段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呈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尤其在工业机器人和海洋制造业领域。现阶段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稳居全球第一,同时未来国内外需求增长带来更广阔的机遇;而海洋船舶工业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也呈现出强劲增长势头。在科技创新和政策支持下,这些领域将持续吸引投资,为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注入新动能。

高端装备制造业是中国新兴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战略性地位和广阔的发展前景。高端装备制造业是以高新技术为引领,处于价值链高端和产业链核心环节,决定着整个产业链综合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引擎。根据《实施方案》指引,中国将聚焦工业机器人、高端数控机床和专用装备等高端装备制造业,作为后续新兴产业的重点建设目标。而从市场规模来看,2023年通用设备、专用设备、电气机械和器材、仪器仪表四大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增加值合计在7.4万亿元以上,占整体经济的比重也在快速上升。

后续来看,高端装备制造作为中国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政策支持和技术提升的驱动下,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具体而言:

(1)中国稳居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近年来我国机器人产业规模持续壮大,2022年机器人产业营业收入超1700亿元,保持两位数增长,工业、服务、特种机器人产量快速增长;品牌实力不断增强,机器人领域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273家,10家机器人企业成长为制造业单项冠军;市场应用加速拓展,服务和特种机器人在物流、医疗、建筑等领域实现规模化应用。横向比较来看,2022年我国工业机器人装机量占全球比重超50%,稳居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

(2)中国机器人产业逼近变革跃升的临界点,未来在国内外均面临增长机会。对国内而言,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和最丰富的应用场景。随着“机器人+”行动稳步实施,以及众多应用领域不断走深向实,将有力支撑行业规模扩容。同时国内工业机器人安装密度远低于饱和水平,内部市场潜力有望持续释放。对海外而言,近年来中国工业机器人加速向海外扩张,年出口增速领先全球多数主要工业机器人出口国。同时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预测,未来三年全球机器人装机需求有望提速。综合来看,中国未来的工业机器人出口规模和出口份额有望持续扩张。

(3)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随着中国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正逐步成为中国制造业的重要增长点。2023年,海洋船舶工业增加值1150亿元,比上年增长17.6%,船舶制造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扎实推进。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发展良好,国际市场份额继续保持全球领先,全年实现增加值872亿元,比上年增长5.9%。同时在2023年整体低迷的外需环境下,中国海洋船舶工业的海船完工量、新接海船订单量、手持海船订单量三大指标全球领先。后续来看,在科创引领和政策协同下,同时融合新能源汽车出口优势辐射带来的船舶运输需求提升,中国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将在国内外市场上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四)绿色环保

绿色环保是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和增长动能转换的重要驱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也将带来重要的市场机会。具体而言,“双碳”战略的推进将在绿色发电、先进储能、零碳建筑等领域带动大规模的投资需求,同时资源循环利用领域也具备强劲的增长动能和发展空间。综上所述,绿色环保产业同样孕育了大量的投资机会。

绿色环保产业是经济结构优化和增长动能转换的重要途径。发展绿色环保产业有助于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和转型,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实现经济由规模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绿色环保技术和装备的研发和应用,将推动了清洁能源、节能环保、循环利用等领域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有效带动其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1)碳达峰碳中和。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5%左右”,碳达峰碳中和仍是中国中长期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而实现双碳战略需要的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将有力促进中国新质生产力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根据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和中国投资协会的测算,实现碳中和目标需要在可再生能源发电、先进储能、绿色零碳建筑等领域的年均新增投资接近3万亿元,预计对GDP的贡献在1%以上。

(2)资源循环利用工业。2023年,中国废弃资源综合利用工业的增加值总规模大约为2219亿元,尚不足名义GDP的0.2%。但从增速来看,2010年来中国资源回收工业的增速大幅领先整体经济增速,占总经济比重逐步提升,未来增长潜力巨大。

二、未来产业下的热点赛道

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是维持新质生产力竞争优势的必答题。技术密集度更高、发展潜力更大的未来产业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集中体现。作为新质生产力最活跃的先导力量。未来产业处于产业萌芽阶段,但能对经济社会起到全局性引领性变革作用。2023年,工信部联合多部委发布《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实施方案(2023—2035年)》(下称《实施方案》),聚焦生成式人工智能、新型储能、量子信息、生物制造等9大未来产业。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指出,“制定未来产业发展规划,开辟量子技术、生命科学等新赛道,创建一批未来产业先导区”。整体而言,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是打造国家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选择。

(一)数字经济

全球数字经济迎来新一轮发展浪潮,近年来年均增速显著领先全球整体经济增速水平。现阶段中国仍处于追赶低位,中国数字经济占GDP的比重仍低于多数发达经济体。后续来看,政策引领和产业融合协同发力有望带动产业提速前进,未来数字经济产业有望延续10%左右的中高速发展速度。

数字经济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体现和关键支点。数字经济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通过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进行生产、交换和消费的经济形态。其以数据资源为生产资料,以现代信息网络、智能算法和算力平台为劳动工具,以数字产业化为发展基础,以产业数字化为应用场景。数字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经济形态,其核心特征与新质生产力高度契合,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引擎。

全球数字经济迎来新一轮发展浪潮,中国仍处于追赶地位根据信通院数据,2022年,全球51个主要经济体数字经济规模为41.4万亿美元,相比2021年增长7.3%,显著领先全球整体经济增速水平。占比方面,数字经济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2022年,全球51个主要经济体数字经济占GDP的比重为规模为46.1%,同比提升1.8个百分点。结构上来看,美国仍是全球数字经济最大规模国,达17.2万亿美元,大幅领先第二名中国7.5万亿美元的规模。从占比来看,中国数字经济占GDP的比重仍低于45%,弱于美国、英德和日韩等经济体。

政策引领和产业融合协同发力,中国数字经济产业有望提速前进。2017年以来,中国数字经济产业保持快速发展。2020年-2022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年均增速在10%左右,也快于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增长速度,中国数字经济的全球份额和竞争力有望逐步提升。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强调,“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制定支持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积极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指出,到2027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分别超过90%、75%,其目标增速较现有趋势有所提升。后续来看,在政策支撑和产业融合发展下,中国数字经济产业有望延续10%左右的中高速发展速度。

(二)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是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一个典型代表性技术,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随着政策引导和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中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全球竞争力稳步加强。尽管当前人工智能端面临部分堵点,但后续来看产业发展空间仍广,同时增长动能强劲。

人工智能是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人工智能是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一个最典型的代表性技术,当把“人工智能+”赋予到各产业后,就形成了典型的新质生产力,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2024政府报告明确指出,“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2024年3月13日,李强总理在北京调研时强调,“人工智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要抓住算力、数据、算法等关键攻坚突破,多路径布局前沿技术,努力实现弯道超车、换道超车”。

中国人工智能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市场规模持续扩大。虽然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起步较晚,但在政策引领下,中国人工智能发展呈现规模持续扩大、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速度快等特点。近年来,中国在算力、芯片和5G等新型基础设施领域的发展呈现快速增长和持续创新的趋势,为人工智能的大规模计算和数据处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2022年,中国算力规模的全球占比接近33%,与美国基本一致。同时,中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截至2023年底,中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接近5800亿元,近年来实现年均23%左右的高速增长。同时中国人工智能核心企业数量超4400家,稳居全球第二。

人工智能产业应用和融合仍面临堵点化解,未来发展空间仍广。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是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加速发展的关键路径,但当前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以及与制造业的融合还面临部分难点、堵点问题。行业应用壁垒有待消除、伦理道德问题有待解决、关键核心技术有待突破。但后续来看,随着各项政策陆续落地、产业体系逐步完善,中国人工智能发展仍面临广阔的发展空间。根据2017年 国务院发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2030年中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目标是突破万亿元。而按照现有发展趋势估算,预计这一万亿市场规模目标将更早实现。

(三)氢能

氢能产业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期,政府工作报告将其列为前沿新兴产业,政策支持力度持续提升。同时,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氢能需求国和生产国,对国际氢能产业存在重要影响。根据中国石化预测,中国未来氢能产业有望维持中高速扩张。

氢能产业关注度提升,产业规模有望迈上新台阶。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修改版本)首次提及氢能基础设施建设。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将氢能产业作为一个整体提及,定调“前沿新兴产业”,并明确提出“加快氢能(等)产业发展”,政策指引方向和产业重视程度更进一步,氢能产业有望进入发展快车道。根据IEA研究报告,中国是全球氢能第一大需求国,2022年其需求占比约为29%。而随着全球能源转型的持续推进和技术升级突破,未来全球氢能需求有望加速释放,预计2030年全球氢能需求总量在15000万吨左右,年增速接近5.9%。根据中国石化发布的《中国氢能产业展望》报告,2022年中国氢能规模约为4600亿元,2060年有望增长至4.6万亿元,年增速水平在6.2%左右,整体保持中高速增长。

三、中国面临的产业升级契机

也将加速相关产业发展

以史为鉴,中国面临的产业升级契机也将为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带来重要推力。得益于庞大的市场规模和完备的供应链体系,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大工业生产国。而历史来看,美国在20世纪持续处于全球最大工业生产国,并及时通过产业转型巩固了自己制造业强国的地位。借助20世纪初工业化和产业革命的快速发展,以及两次世界大战带来的外部需求扩张,美国在20世纪前半段实现了工业部门的高速增长,工业生产占GDP比重持续处于高位。而在1960年代后,随着美国经济向服务业转型和全球化速度加快,美国工业产值占GDP比重开始回落,但部分制造业对经济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飞机制造、汽车机械、计算机通讯等技术在前期军事领域的重大突破,开始被广泛应用于民用领域,同时部分传统重工业制造商逐步向高科技和高附加值领域转型,进一步深化产业转型与结构调整。事实上我们可以看到,即使在美国工业产值占比仍处高位的1950年代,其制造业结果便已出现明显调整。以航空船舶、汽车制造和电子设备等为代表的高端制造业占比大幅提升,而纺织轻工和食品烟酒类占比显著下降。站在当前节点,中国同样在航空船舶、人工智能等领域取得关键技术突破,其后续在应用端的下沉和转化或进一步促进相关产业发展和整体产业升级。

四、总结

新兴产业下的投资机遇:

(1)新能源汽车:国内市场快速扩容,全球竞争优势稳步抬升。当前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占全球比重超过60%。现阶段国内外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占比仍处于较低水平,国内消费品以旧换新有助于加速提升需求。

(2)低空经济:政策逐步落地,市场主体和基础设施提升,行业迎来快速发展期。中国在航空领域的技术积累和民用转化为低空经济提供了一定的先发优势,未来产业规模有望保持年均20%左右的扩张速度。

(3)高端装备制造:战略性低位凸显,产业逼近变革跃升临界点。“机器人+”行动稳步实施,众多应用领域不断走深向实,内部需求有望持续释放。中国产业竞争力逐步提升,内外需将有力支撑行业规模扩容。

(4)绿色环保:“双碳”战略带动大规模投资需求,资源循环利用领域增长潜力大。综合多个机构测算,实现碳中和目标需要在相关领域年均新增投资近3万亿元,预计对GDP的贡献在1%以上。

未来产业下的热门赛道机遇:

(1)数字经济:政策引领和产业融合协同发力,产业发展持续提速。现阶段中国仍处于追赶低位,数字经济占GDP比重低于多数发达经济体。但政策产业融合支撑下,产业有望延续10%左右的中高速发展。

(2)人工智能: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应用端面临堵点化解。近年来中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实现年均23%左右的高速增长,按照这一趋势估算,2030年达到万亿市场规模的目标或更早实现。

(3)绿色氢能:产业关注度提升,规模有望迈上新台阶。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其列为重点前沿新兴产业,政策支持力度有望持续提升。根据中国石化预测,未来中国氢能产业有望维持6%以上的中高速增长。

新质生产力将带来持续性投资机遇,短期也将带动市场热度。后续来看,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进程中,政府政策导向和市场需求将推动相关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蓬勃发展,为资本市场带来持续性投资机遇。短期来看,发展新质生产力对人工智能、低空经济、高端制造、绿色环保等领域的聚焦和布局,创造了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发展潜力,也将带动市场热度。

风险提示:地缘政治风险,国内外经济政策不确定性。

来源:券商研报精选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