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孟梅
刚刚,飞书CEO谢欣发出最新公开信如下:
“经过几年时间的共同努力和持续创新,我们的业务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不仅有了各行各业的大大小小的客户,品牌知名度也在持续提升,并在 to B 领域成为了用户广泛喜爱的品牌。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了组织自身存在的问题:团队规模比较大,但组织不够精干,大家也感受到效率在变低,力量不够聚焦,这不利于业务的长期发展。
经过反复多次的讨论和非常慎重的抉择,我们决定做一些调整,会适当精简团队规模。非常遗憾,有部分同学会因此不得不离开我们。同时,我们也会为受到影响的同学提供补偿方案或转岗机会的支持,帮助平稳过渡。
这一次调整,不仅是团队规模的调整,更重要的是要重新回到初创公司的 day 1 状态——方向更聚焦、组织更高效,团队也要更有战斗力。
更精益的组织,会增强业务可持续性,从而加强对客户的长期保障。我们也深知,只有持续的、高质量的投入,才能做好我们的 to B 业务,并服务好更广大的客户。
我在这里想感谢每一位同学,是因为你们的努力,才有了飞书的发展。这是我们部门第一次做出这样的调整,今天是艰难的一天,对于所有受影响的同学,我由衷感激你们为飞书做出的贡献,并会尽力为你们提供支持与帮助。
面向未来,我们还要持续提升产品竞争力,尤其要提升 AI 的能力,我们不仅要继续服务好已有客户和拓展新的行业、领域的客户,还要通过创新来帮助用户提升工作的效率和创造力。”
总而言之,四个字“开启裁员”。
一石激起千层浪。据来自《晚点 LatePost》的报道,2024 年春节后的飞书全员会上,飞书 CEO 谢欣公布了 2023 年飞书的软件订阅收入:超 2 亿美元,相比 2022 年翻倍。来自市场的疑惑是:裁员在当下已经成为常态,但为什么是看上去蒸蒸日上的飞书?
众所周知,飞书有六大引以为豪、天生骄傲的策略:极致产品体验——大客户策略——高定制/低报价——先进理念——All in one ——重自研/轻ISV。
,ToB产品玩极致体验,带来的后果必然是大量人力的消耗。可这只是开端,更大的消耗,是大客户策略。自我毁灭的大客户策略。大客户越多,投入的人力也随之剧增。正因如此,2022年巅峰期的飞书,内部团队6000人,外包2000人上下。从1000人到10000人的暴力扩张,只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尽管当下飞书的人数在5000左右,反观钉钉的2000和企业微信的300人团队,在飞书万人大军面前如此微不足道。
飞书作为一款ToB产品,早期却用着C端思维来推动业务,考核日活(DAU),而非营收。这一考核规定,导致销售优先把产品卖给人多的大公司。为此经常会为一个大客户配备上百人的团队做定制化开发,活生生把自己逼成了一家外包公司。加上高昂的人力成本,即使按 5000 人计算,2 亿美元 ARR 平摊下来,飞书每人每年只能带来 28 万元的订阅收入,而飞书平均工资成本约 80 万元 / 人。稍微测算一下就可得知:飞书一年的总成本有多高。。
据飞书内部人士透露,2021年飞书曾定下DAU(日活)超过1000万的目标,但2021年底飞书的DAU仅为500万左右。2022年,同为企业办公平台的钉钉和企业微信DAU均已过亿。由此,飞书定下新的年度目标:200 万 DAU (日活用户)。由此,飞书决定免费对中小客户开放。但做大规模的新目标有悖于过去飞书的大产品和大客户策略,拧巴由此开始。首先是规模和营收难两全,免费开放必然冲击客户付费意愿。飞书开始在“免费”与“收费”之间来回跳转,带来的后果是整个营销团队的纠结和懵圈。
众所周知,飞书的广告语是:先进的企业用飞书。不先进的国内企业,配不上先进的飞书。当然,飞书的理念是先进的,产品也是先进的。可惜能跟上飞书先进理念的客户,是稀缺的。
回顾飞书的“极致产品体验——大客户策略——高定制/低报价——先进理念——All in one ——重自研/轻ISV”闭环。飞书倘若一直沿用六大策略,等到国内企业集体先进的那天,那时候的飞书,只靠产品力轻松超越钉钉、企微并非难事。可现实是,如此高额亏损的模式,恐怕都无法让字节再给它烧五年钱。飞书错在高估了国内市场,高估了国内企业,高估了国内员工,也高估了字节的耐心。
所以,裁员是不可避免的。毕竟对于字节来说,不管这个产品的影响力有多大,只要是持续亏损,那么内部话语权肯定是势弱渐微的。尽管飞书在去高举高打“出海”,但依旧未能改变叫好不叫座的状态。在存量经济当道的今天,还有哪些企业能拿出大把的真金白银去购买一个办公产品,飞书应该好好想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