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2023年60家非上市寿险公司,亏损140亿,利润再度下降,25家盈利,35家亏损,其中泰康人寿盈利137亿,综合投资收益率6.68%,排名第一,有寿险企6家亏超10亿,其中3家亏超30亿。
2023年寿险企业保费的快速增长,但却低于退保金和赔付支出的增长率,这是导致导致非上市寿险企业2023年年报亏损的主要原因之一。综合所有信息可以推测2023年非上市寿险企业的年报或不理想,如何做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的定调的“防范化解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将是2024年寿险企的重点工作之一。
14家险企偿付能力不达标
近期,已有143家险企发布了四季度偿付能力报告,其中14家险企偿付能力不达标。通过评级数据共整理出62家寿险险企,其中5家评级为AAA,8家评级为AA,5家评级为A,7家评级为BBB,18家评级为BB,12家评级为B,7家评级为C或者D,仍有剩余问题险企的评级尚未披露。透过这些数据可以复盘一下2023年非上市寿险公司的总体情况。
2020年6月11日中国银保监会2020年第9次委务会议审议通过的《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管理规定》中对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和评级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如下:一是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50%;二是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100%;三是风险综合评级在B类及以上;三项要求中任意一项不达标,为偿付能力不达标公司。
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通俗来说就是赔付能力,保险公司对保单持有人履行赔付义务的能力,代表着保险公司持续运营和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指标。除了偿付能力这一指标外,险企的公司治理情况、投资收益率、高管人才、操作风险、历史声誉等因素都是吸引新资金进入并保持低退保率的重要因素。
不达标险企问题集中在关联公司、公司监管与治理和投资风格等方面
其实从评级较高的5家AAA级公司可以看出,这五家险企都有着极其相似之处,相比于中国人寿,太保等寿险公司,可以说这5家险企的名气并不算太大,且都是中外合资公司。中英人寿保险有限公司由英国英杰华集团与中国中粮资本投资有限公司合资组建;中荷人寿由北京银行与法国巴黎保险集团合资经营;中意人寿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与意大利忠利集团合资组建的中国入世以来的首家合资保险公司;恒安标准人寿是由天津市泰达国际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和英国安本集团成立的一家中英合资寿险公司;同方全球人寿保险有限公司是荷兰全球人寿保险集团(Aegon)和同方股份有限公司(THTF)各出资50%建立的合资寿险。从实力上看,以上几家出资的外资股东实力都很强大,且他们在国外对保险行业有多年涉足经验,因此能够在保险业新兴的中国市场站稳脚跟。此外,以上几家公司均在二十一世纪初入驻中国,截止目前,从规模层面,网店和业务规模已经拓展至中国主要的一二线城市和经济圈;从业务层面,业务范围包括重疾险、身故险、分红险等,业务范围广泛;从偿付能力层面,以上几家公司连续获得保持良好的评级,在业内经营管理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的口碑都是居前的。
反观评级为C/D的公司,据公开信息可知评级为C/D的公司,除长生人寿和合众人寿有日本法人,其余均是中资股东,甚至部分险企得到了地方政府支持。
评级为C/D的公司主要存在关联公司、公司监管与治理和投资风格三方面的问题。
第一是险企的大股东或者母公司发生爆雷事件则会直接或间接得影响到险企自身。最典型的例子北大方正人寿,其母公司的破产直接影响到了子公司的运营。据公开披露信息,北大方正人寿于2018年12月14日至2019年4月2日期间,投资五矿国际信托有限公司发行的“五矿信托·博雅投资4号集合资金信托计划”,投资金额共计4.5亿元人民币,公司原控股股东北大方正集团有限公司为该信托计划提供本息全额无条件不可撤销的连带责任保证担保。2020年2月北大方正集团有限公司进入破产重整程序。根据《北大方正人寿保险有限公司 2022年度财务报告》和《北大方正人寿保险有限公司 2022 年四季度偿付能力季度报告摘要》(2月 15 日正式对外公开披露)中对该资产的认定,该金融产品计提减值损失 3.2亿元,造成公司2022年4季度偿付能力大幅下降。
北大方正属于北大的校办企业,自成立之日起就存在固有的机制产权、管理层内斗等问题,导致了高层更迭频频,管理理念不断变化。据北大方正财务数据显示,自2015年开始,方正集团净利润逐年下滑,2016年下滑至15亿,2017年和2018年甚至为亏损状态。后续又发生了“2017年抢夺公章的行动”、“ 2019年超短期融资券违约事件”等,导致方正集团资金危机爆发,母公司的资源重组使得作为子公司的北大方正人寿核心偿付能力开始一路下滑, 从2022年的三季度开始,核心、综合偿付能力均大幅下滑至监管红线以下。
第二是公司内部监管问题显著,公司经营、治理和战略发展不明确会导致偿付能力告急、评级低下。三峡人寿就是这一问题主要受害者。从企业治理层面来说,三峡人寿在股权质押、人事安排等方面面临着严重问题。目前,三峡人寿的董事长、总经理仍处于空缺状态。据钛媒体APP了解,2021年8月,三峡人寿公告表示,黎已铭不再担任公司董事长、董事职务,张潞闽拟任公司董事长;2021年12月,张潞闽便辞职离开后,三峡人寿董事长一职至今未有正式人选;据重庆市法院披露,2023年7月,原董事长黎已铭仍在打官司“讨薪4220万”。此外,三峡人寿的总经理一职也保持空缺状态,自2018年末三峡人寿首任总经理安逸民任职半年便离开后,三峡人寿总经理一职便长期处于空缺状态。三峡人寿曾先后指定黎已铭和徐永伟代行总经理职权,但由于临时负责期满,徐永伟自2022年2月起不再担任临时负责人。以上两个职位都是公司领导层的核心成员,他们的长期缺位会给公司带来多维度的影响。首先,管理层的确实会给外界“公司的发展战略方向不明确”的信号,并且长期缺乏此职位确实会导致公司缺乏明确决策“拍板人”而陷入战略迷茫的状态。其次,“最高掌权人”的缺失往往会导致公司内部派系分化与斗争,从而导致公司内部管理混乱,员工无法专精放在管理客户资金和公司发展上。最后,董事长和总经理通常是公司的“门面”,许多重要会议需要他们的参与,长期的缺位可能会导致公司在业内品牌形象和声誉受损。
第三是评级较低的险企投资风险偏好较高,因此一旦出现系统性风险时,抗险能力明显较低。房地产业一直是保险业热衷投资的行业,可以说两者是“忠实的伙伴”,在过去的二十年二者“如胶似漆”,保险业热衷于将部分资金投资房地产业,房地产企业反过来也会直接或间接参股保险公司。如今房地产业景气度大幅下降,导致不少险企出现资金爆雷现象和业绩亏损。房地产对于合众人寿而言可以说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其大股东中发实业集团旗下有永泰地产这种房地产背景的子公司,因此奠定了其热衷于投资各类房地产的投资风格。2023年四个季度,合众人寿实现净利润分别为-0.48亿元、-1.25亿元、4.9亿元,-15亿元,全年业绩亏损额约12亿元。2021年至2023年,该公司净利润分别为-6亿元、-20亿元、-12亿元。2022年,合众人寿与恒大地产集团相关的投资项目余额仍高达122.3亿元(含股权投资),遭遇这样的踩雷事件以及市场遭遇股债双杀等因素,其2022年净亏损20.2亿元,且连续8个季度风险综合评级为C,偿付能力不达标,导致其盘活业务的能力下降。2023年,所有险企都遇到了相同的问题,低利率环境下,权益市场不确定性增加,固收市场收益下滑,这对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因为,相比于大型险企,在应对多变的市场环境,中小险企在资金配置和投资操作上所表现出的避险能力明显存在短板。
寿险企业2023年业绩整体不理想,2024年将开启漫长的“自救之路”
2023年,寿险行业整体净利润下降,其核心原因追溯到投资端承压,包括存款利率和固收市场利率下调、权益市场下半年下滑、融资市场保持低迷等。因此,多家险企短期内降本增效,以应对市场波动的挑战;然而从长期来看,降本增效是不够的,险企要转变经营策略,采取更高效的经营模式以穿越周期,从而实现业绩持续增长。
公司的股东以及母公司是公司建立之处所无法选择的,因此从自身的角度出发,从以下三个角度提升公司的竞争力才是问题险企现阶段应该做的事。第一,险企应该有“全球视野”,多维度配置资产,不仅仅将眼界局限在中国的资产上,同时将目光放到海外资本市场,分散投资风险,此外中国险企应该多借鉴国际化险企的监管系统和治理策略。第二,开拓更优质的客户资源,好的客户口碑对提升公司声誉和开拓新客源有着显著影响。第三,提高自身产品质量并提高风险与收益的边际效益,这一点才是问题险企能解决困境的内生动能,品牌效应筛选后,选择中小险企的优质资金已“紧缺”,产品创新、营销创新、模式创新才是中小险企以及问题险企的出路。
当然,当问题险企到达一定临界值时,靠自救已是比较难的事,此时需要外部救援,然而“救不救?”、“怎么救?”、“救哪个”成了社会难题。在经济大环境复苏的背景下,这些因为资产负债配置不当和自身公司治理能力问题而导致困境和风险的险企无疑是拖累复苏进程的项目。因此为了不增加社会负担,问题险企除风险排雷和自救之外,不能再“拆东墙补西墙”得制造新问题,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以时间换空间持续改善经营结构,努力整改做到让市场和舆论重新接受。
钛媒体APP整理市场公开数据发现,2023年60家非上市寿险公司,亏损140亿,利润再度下降,25家盈利,35家亏损,其中泰康人寿盈利137亿,综合投资收益率6.68%,排名第一,有寿险企6家亏超10亿,其中3家亏超30亿。抽样调查发现,尽管2023年寿险企业保费的快速增长,但却低于退保金和赔付支出的增长率,这是导致导致非上市寿险企业2023年年报亏损的主要原因之一。此外,部分寿险企业特别是有银行股东的险企,他们运用银保渠道销售产品为主要渠道,负债成本相对较高,在“降本增效”的大背景下,投资收益的下滑势则可能产生连锁亏损反应。
综合已公开的数据可以预测2023年非上市寿险企业的年报“预期中的不理想”,盈利的险企应该思考2024年如何继续做到盈利,而亏损的险企“日子就比较难过了”,他们面临着亏损导致的净资产大幅下降,甚至直接影响到经营,出现经营不善、盈利能力下降等事关企业经营的稳健性的风险,在本就敏感的外部环境下,投保者选择意愿将下降,怎么做到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的定调的“防范化解中小金融机构风险”,2024年亏损的险企如何“自救”将是险企的重点工作之一。(本文首发于钛媒体APP,作者|李婧滢,编辑|刘洋雪)
更多宏观研究干货,请关注钛媒体国际智库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