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喽,大家好,小玖今天要聊一个让全球生物医药圈震动的现象:曾经被视为“追随者”的中国创新药,如今成了麦肯锡、BCG等顶级咨询机构的“香饽饽”,连全球权威医药媒体的“Fierce15”榜单都为中国管线敞开大门,这背后AI技术的爆发式渗透功不可没,它正在让药物研发告别“大海捞针”的旧时代。
过去一款新药从研发到上市往往要耗十多年、砸数十亿美元,临床成功率却不足15%,而现在AI正在重构这一切,从靶点发现到临床试验全流程提速。中国创新药能抓住这个风口,实现从“并跑”到“领跑”的跨越吗?
AI颠覆研发逻辑,中国走出差异化路线
传统药物研发就像“盲人摸象”,先找疾病靶点再筛选化合物,过程漫长且低效,但AI的出现让这一切变了样,它能处理海量生物数据,挖掘人类难以发现的关联,小玖发现,中国企业的聪明之处在于,没有硬磕海外已有的路径,而是走出了独特的互补路线。
海外企业如CharacterBio,靠整合人类基因组学、临床数据,把“同一种病”拆成不同分子亚型,实现精准给药,而中国的药物牧场反其道而行之,从活体小鼠的遗传突变入手,直接筛选疾病靶点,再用AI平台设计药物。
这种“从鼠到药”的路径更贴近临床实际,目前已发现20多个创新靶点,多款药物进入临床阶段,这两种路径没有优劣之分,反而形成了全球AI制药的互补生态。
中国企业不再是跟着海外脚步走,而是用自己的技术逻辑,在全球创新版图中占据了一席之地,这种差异化创新,比单纯的技术模仿更有生命力,也让全球药企看到了合作的价值。
从临床提速到全球输出,中国创新药的双重突破
药物研发中,临床试验是最“烧钱”也最“耗时”的环节,招募病人难、数据管理复杂等问题常常拖慢进度,AI的介入正在改变这一现状,海外的FormationBio已经实现临床试验“平台化”,用AI自动化管理数据、优化流程,甚至直接收购临床项目自主推进,开创了“AI+资产运营”的新模式。
国内企业也没落后,深度智耀的临床智能体系统、零氪科技的真实世界数据优化,都在为临床试验提质增效,虽然目前更多是“效率增强”,但随着技术迭代,相信很快会实现模式突破。
更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创新药的“全球通行证”正在不断增多:康诺亚的CM336获FDA孤儿药资格,先为达生物的管线授权金额最高达24亿美元,这意味着中国创新的质量已经得到全球认可。
这种认可不是偶然,而是中国创新药十年积累的结果,早期研发速度比全球快2-3倍,20大药企交易中中国资产占比40%,这些数据背后,是完善的创新生态和持续的技术投入。
小玖认为,未来的竞争不仅是技术的比拼,更是商业模式的较量,中国企业需要加快探索,才能在全球竞争中站稳脚跟。
2025年的全球医药圈,AI已经从“噱头”变成实实在在的研发引擎,中国创新药不再靠成本优势,而是凭借技术速度、体系能力和差异化路线,成为全球创新的“增长引擎”,从与海外互补创新到管线全球输出,中国已经迈出了关键一步。
接下来只要持续投入核心技术,开放合作生态,推动商业模式升级,中国创新药完全有机会从全球产业链的“参与者”,变成游戏规则的“塑造者”,AI赋能下的中国医药创新,未来值得期待。
钛媒体从追赶到并跑,中国创新药与全球Fierce 15同频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