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美国实施无差别的关税措施时,曾经的竞争对手也可能成为合作伙伴。这一变化反映出东亚地区地缘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动。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近日在一次智库论坛中直言: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过去。他认为,面对美国日益强硬的贸易政策,中日韩三国应当抛开历史恩怨,携手合作应对共同的挑战。这位以友爱外交著称的日本政治人物,提出了建立东亚共同体的构想,而这一提议的提出背景也尤为特殊: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正在给东亚三大经济体带来压力。
今年以来,美国对多个贸易伙伴实施了新的关税措施,东亚三国成为了主要的打击对象,三国分别面临着不同领域的高额关税威胁。日本的汽车产业是首当其冲的受害者。据日本经济产业省估算,如果美国对日本汽车加征25%的关税,预计日本的汽车行业将损失超过100亿美元,相关产业链中的就业岗位将减少约15万个。韩国的半导体产业同样面临严峻形势。三星电子和SK海力士的高管近期频繁访问美国,试图游说政府将半导体产业从关税清单中排除。半导体出口占据了韩国总出口额的20%以上,这一产业的困境将直接影响到韩国的经济命脉。而中国面临的挑战更为复杂,涉及领域从新能源汽车到锂电池、从钢铁到铝制品,几乎所有重要商品都受到了美国加征关税的影响。更为严重的是,这些关税政策跨越了美国国内的党派界限,已经成为了美国对华战略的一项共识。 鸠山由纪夫的提议,虽然看似激进,但实际上建立在坚实的现实基础上。中日韩三国之间的经济互补性远远超过了许多人的想象。根据2024年上半年的数据显示,中日、中韩的贸易额逆势增长,分别达到了1800亿美元和1500亿美元。特别是在高端制造业领域,三国之间已经形成了深度嵌套的供应链体系。例如在新能源汽车产业中,中国提供电池和原材料,日本提供电子元件和特殊钢材,韩国则提供半导体和显示屏,三国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生态。此外,随着《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生效,三国之间的贸易合作正在快速增长。今年前五个月,在RCEP框架下,中日韩三国的关税减免总额已超过50亿美元,预计全年这一数字将突破120亿美元。 尽管在经济层面上,三国之间的合作需求日益迫切,但政治层面的障碍仍然显著存在。日本国内的亲美势力以及日韩两国国内的政治环境,可能会成为合作的巨大障碍。东京大学教授佐桥亮指出:日本的外交决策层始终将日美同盟视为基石,任何可能削弱这一关系的提议都会遭到强烈反对。韩国的政治环境也存在类似的状况。然而,局势也在逐步发生变化。近期,日本经团联和韩国全国经济人联合会相继发布报告,呼吁政府加强与中国的经济联系,避免过度依赖美国市场。而更直接的推动力来自于企业层面,丰田汽车社长佐藤恒治公开表示:我们需要多元化的市场策略,不能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这一务实的态度正在东亚商界逐渐形成共识。 鸠山由纪夫提出的东亚共同体构想,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似乎获得了新的实现机遇。三国在多个领域的合作已经逐步展开。在金融领域,中日韩三国的外汇储备库规模已扩大至1200亿美元,为应对可能出现的金融波动提供了缓冲空间。同时,三国央行正在积极研究本币结算机制,以减少对美元的依赖。在科技创新领域,三国之间的科研合作项目数量创下新高,今年上半年,中日韩三国联合申请的专利数量同比增长了30%,涉及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等多个前沿技术领域。基础设施的联通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中日韩之间的海运航线密度持续增加,航空货运绿色通道试点项目也取得了显著效果。这些实实在在的成果为更深层次的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展望未来,中日韩三国的合作仍面临三大挑战:美国的外部压力、历史遗留问题以及战略互信的缺失。但如今,务实的合作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三国的智库已经开始共同研究东亚供应链韧性倡议,旨在建立更加自主、更具弹性的区域产业链体系。东京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所教授丸川知雄指出:经济逻辑正在逐渐超越政治分歧,当美国市场不再可靠时,东亚内部的整合成为必然选择。韩国成均馆大学中国研究所所长李熙玉也认为:关键是找到合作的突破口,从具体领域入手,逐步积累互信,扩大合作的范围。历史往往充满了意外,当美国关闭市场大门时,却为东亚区域合作打开了新的窗口。鸠山由纪夫的提议或许在几年前被视为理想主义,但今天,已经成为了一种务实的选择。在首尔、东京和北京的政策研究圈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同:东亚三国除了加强合作,似乎没有更好的选择。面对共同的挑战,抱团取暖显然比各自为战更为明智,而经济利益的强大推动力也足以克服政治障碍,开辟出新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