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系”的第三家上市公司来了!
作者|刘钦文
编辑|高远山
一位“药二代”的资本运作,一个家族企业的上市征程,在脱发经济的风口上迎来高光时刻。
“我的每一根头发都有名字”,社交媒体上年轻人的自我调侃,折射出脱发市场的庞大需求。2025年11月20日,三生制药旗下蔓迪国际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计划在香港主板上市。
蔓迪国际凭借一款米诺地尔生发剂,在中国脱发药物市场占据57%份额,连续十年排名第一。财务数据显示,2022年至2024年,公司营收从9.82亿元增长至14.55亿元,复合年增长率达21.7%。
若蔓迪成功上市,这将是“三生系”掌门人娄氏家族的第三个资本市场平台。目前,娄氏家族在资本市场上已有三生制药(1530.HK)、三生国健(688336.SH)两家上市公司,这位“药二代”,正一步步构建起属于自己的医药帝国。
01
靠“脱发”人群年入14亿,
还在布局减肥赛道
“头秃” 焦虑早已不是小众困扰,而是演变为席卷全民的集体焦虑,更催生出一个规模持续爆发的千亿市场。
据灼识咨询数据,2024年中国脱发人群已突破3.39亿,相当于每4个人中就有1人受脱发困扰,而35岁以下群体占比超60%,20-35岁年轻人更是扛起消费主力大旗,脱发年轻化趋势愈发显著。
需求爆发推动市场规模持续扩容,从百亿级向千亿级跨越。2024年中国头发健康管理市场规模已达527亿元,较2018年的198亿元实现翻倍增长,预计到2035年将飙升至1714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1.3%,增速远超整体消费医疗市场。
在蔓迪的业务版图中,脱发治疗是绝对的 “现金牛”——2022年至 2025年上半年,该板块营收分别达8.93亿元、11.22亿元、13.26亿元和6.75亿元,占总营收比例始终稳定在91%以上,堪称业绩压舱石。
图源:《招股书》
能稳坐行业头把交椅,2001年推出的米诺地尔酊剂是其常青树产品,不过该产品近三年销售额呈萎缩态势,2024年销售额9.91亿元较2023年11.13亿元减少,2025年上半年3.58亿元较去年同期4.8亿元亦下滑。
蔓迪国际如今真正的增长引擎,是2024年推出的米诺地尔泡沫剂。在淘宝上,蔓迪官方旗舰店有167.6万粉丝,京东上的自营旗舰店则有372.6万粉丝。淘宝和京东上,蔓迪销量第一的产品均是生发泡沫剂。
图源:京东、淘宝
在小红书上,搜索“米诺地尔”也有多篇和“蔓迪泡沫剂”相关的产品测评。
“普通人用米诺地尔泡沫1000天,说点心里话。我现在用的是蔓迪泡沫剂,之前用过一段时间蔓迪液体的。米诺起效一般是3个月,如果你用的是泡沫剂会快一点,2个月左右。 而效果肯定跟你用的时间有关系的,头发也有自己的生长周期,重点还是得坚持。米诺地尔不是万能的,如果决定开始使用了,就保持足够的耐心,把米诺当成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护肤流程,放平心态,静待花开。”一位名为六(养发ing)的博主在小红书上分享道。
这款 “网红产品” 上市即爆火,2025年上半年销售额达2.83亿元,同比激增338%,收入占比一举跃升至38.7%。
面对核心业务增速放缓和市场竞争加剧,蔓迪试图开拓第二增长曲线,但其皮肤健康与体重管理两大新赛道,目前仍处于 “雷声大、雨点小” 的阶段。
皮肤健康业务是目前唯一有营收的新板块,但贡献有限且持续下滑。核心产品莱兹他克莫司软膏,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营收从5528.1万元降至2507.1万元,占比从5.7%跌至3.4%。
体重管理业务的核心在研产品,司美格鲁肽注射液处于III期临床,计划 2026年提交注册申请,有望成为首批获批的国产同类制剂。但这条赛道早已拥挤不堪,国内已有16家企业布局,GLP-1类药物竞争早已白热化。
但得益于米诺地尔这款现金牛,2022年至2024年,蔓迪总营收从9.82亿元增至14.55亿元,复合年增长率21.7%,净利润从2.02亿元攀升至 3.9亿元,毛利率更是堪比茅台,维持在80%以上,分别为80.3%、82.0%、82.7%。
02
好评与投诉并存,
三年半销售开支20亿
高毛利率下,蔓迪产品的市场反馈呈现明显两极分化,一边是忠实用户的持续回购,一边是不少消费者的投诉吐槽。
支持方中,在小红书、淘宝用户评价等地,有用户反馈售后贴心,不仅会补发漏发的赠品,还会拉用户进社群,有专门医生提供使用指导,让人觉得专业可靠;还有用户认可产品温和,使用后没有头痒等不适,坚持一段时间后感受到防脱效果,愿意反复囤货。
但投诉声音同样突出。黑猫投诉上,蔓迪就有282条投诉。小红书、抖音等社交平台的负面评价也不鲜见。
图源:罐头图库
最集中的问题是产品体验与宣传不符,多位用户反映泡沫剂并非宣传的 “清爽”,反而油腻感明显,涂抹后头发一缕一缕的,影响日常形象,甚至有用户觉得比传统液剂更油,最终放弃使用。
部分用户遇到产品质量问题,比如刚用没多久就挤不出泡沫,瓶内却还有剩余,联系客服后因购买时间较长无法退换;还有用户反馈使用后出现头皮发麻、瘙痒、起红点等不适,甚至出现多毛症等副作用,申请售后却无人处理。
退款难更是成为投诉重灾区。有用户在淘宝购买后,按要求使用两周脱发反而加剧,要求退货退款被客服以 “仍在焕发期” 为由拒绝;还有用户购买多瓶产品后,仅使用一瓶觉得效果不佳,想退未拆封的其余产品,却被商家以 “外包装拆封” 为由拒绝。
产品评价两极分化背后,蔓迪国际的研发开支波动明显,2022年-2024年、2025年上半年,分别为8000万元、4504万元、9219.6万元和1949.6万元。三年半合计为2.37亿元。
图源:《招股书》
与之相比,蔓迪国际的销售开支迅速上涨,分别为4.76亿元、5.48亿元、6.34亿元和3.75亿元。三年半合计为20.33亿元。相当于研发费用的近9倍。
03
背后“三生系”已有两家上市公司,
娄氏家族登胡润百富榜
1993年,娄丹和自己的儿子娄竞共同创办了三生制药。娄丹是中国生物医药界的“教父级”人物,曾是国家医药评审委员,在沈后军事医学研究所供职三十余年。
娄竞同样学术功底深厚,且横跨东西。其1963年1月出生于沈阳,1985年在上海第二军医大学获临床医学学士学位;1994年于美国福特汉姆大学(Fordham University)获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之后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从事博士后研究。1995年回国,和父亲共同经营三生制药。
这也是娄氏家族在资本市场的起点。2007年,三生制药成为国内首家在纳斯达克上市的生物医药企业。
图源:罐头图库
但六年后,公司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私有化退市。对于退市原因,娄竞在接受“E药经理人”采访时曾直言:“如果五年间,你的年销售额增长了5倍,利润也翻了近5倍,但是你的股价在这个资本市场中纹丝不动。你会不会想退出?”
私有化后,三生制药迅速转战香港资本市场。2015年,公司在港交所上市,创下当年全球生物制药领域最大IPO纪录。
目前,三生制药的业绩支撑主要是其王牌产品特比澳,是全球独家上市的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是全球独家上市的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尽管2025年上半年销售额同比微降4.2%至23.71亿元,但它仍在国内血小板减少症治疗市场占据超过六成的份额。
截至2025年11月24日,三生制药报收31.12港元/股,总市值757亿港元。
在稳固港股平台后,娄竞将目光投向了炙手可热的A股科创板。
2013年,娄竞以超64亿元收购IPO失利的中信国健,将其纳入麾下并改名“三生国健”。这家公司是境内唯一一家拥有两款已上市治疗性抗体类药物的药企。
2020年7月22日,三生国健正式在科创板上市。
公司2025年前三季度表现强劲,实现营业收入11.16亿元,同比增长18.80%;归母净利润达到3.99亿元,同比大幅增长71.15%。对于业绩的增长,三生国健解释称,“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与辉瑞合作项目授权许可收入的确认,以及CDMO业务的增长。”
截至2025年11月24日,三生国健报收64.64元/股,总市值399亿元。
图源:百度股市通
蔓迪国际则是娄竞家族资本棋局中最新的一颗棋子,也是家族向消费医疗领域战略转型的关键一步。
收购与转型始于2015年,娄竞主导收购浙江万晟制药,将中国首款5%米诺地尔酊剂纳入旗下,即后来的蔓迪品牌。
目前,三生制药持有蔓迪国际87.16%股份,娄竞通过信托控制的英泰管理有限公司持股3.38%。
值得注意的是,《招股书》显示,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蔓迪国际累计向股东派发现金股息达14.2亿元,这一金额甚至超过了同期公司实现的净利润总和。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2025年上半年IPO申报前夕,蔓迪国际宣派了7.7亿元的特别股息。
IPO前派发股息的情况下,蔓迪国际的流动比率从2024年末的4.3降至2025年6月末的1,资产净值从11.27亿元缩水至5.33亿元。此外,截至2025年6月末,公司应付股息达6.7亿元,占流动负债的81.9%,而同期经营活动现金流仅1.54亿元。
从沈阳一家普通的生物制药公司,到横跨中美港三地资本市场的“三生系”,娄竞家族用二十年时间完成了一场华丽的资本转型。
2025年10月的《胡润百富榜》显示,娄竞家族以150亿财富跻身第443位,成为生物医药领域的新贵。
图源:胡润网
随着蔓迪国际的上市,娄竞家族将拥有三家上市公司,总市值预计超过千亿元。你认为蔓迪国际能否凭借“防脱发”概念能否获得投资者青睐?欢迎下方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