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二十年,中国零售行业的发展始终沿着一条主线行进:商品流通的中间环节在持续精简。
这一变革不仅为上游厂家拓宽了利润空间,也为下游消费者带来了更高性价比的选择。
在家电行业,这体现得尤为典型。
早期,格力、美的率先自建销售渠道,直接触达终端;随后,国美、苏宁通过整合资源,进一步压缩中间流通成本;再到后来,京东彻底重塑了家电零售的效率与成本结构。
与家电行业类似,酒业也到了变革的时候。
今年,酒业遭遇明显寒流,高端酒批价承压、区域酒销量下滑,终端库存周转天数仍维持在高位。
这是因为中国酒业已经过了“老天爷赏饭吃”的阶段。
这篇文章将围绕中国酒业的周期表现,试着从以下三个长期阻碍酒业发展的矛盾或问题出发,探讨行业的变革与未来:
为什么中国酒业的庞大产能没有转化为市场价值?
为什么中国酒业尚未明显扭转传统消费场景的收缩态势?
为什么中国酒业新兴需求培育不足?
01为什么中国酒业的庞大产能没有转化为市场价值?
大环境紧张,消费预期转变,使得中国酒业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在今年集中显现。
一方面,是前期扩张带来的产能持续释放;另一方面,是终端动销迟缓导致的社会库存高企。产品并未被真正喝掉,而是在渠道仓库中“空转”,批价与零售价倒挂成为普遍现象,尤其是300-800元的中高端价格带,已成为价值塌方的重灾区。
“现在经销商库存已经处于一个临界点,如果厂家再不管经销商的死活,接着再压货的话,早晚有一天会崩盘。”早在去年,酒仙网董事长郝鸿峰就这样说。
有酒商放话“就算所有酒厂停产一年,库存也足以满足市场需求”。
渠道的库存积压问题,要从先款后货与价格双轨制说起。
要想拿酒,经销商必须提前向酒厂打款。为了笼络经销商,酒厂会给到经销商一个出厂价,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建议零售价。中间的差价就是经销商的利润,而白酒的真实零售价又往往比建议零售价更高。
曾经,不愁卖的白酒和一路疯涨的价格让经销商愿意成为酒厂的蓄水池。
但现在,时代变了。酒不好卖之后,库存成了酒厂和经销商共同的压力。双方都想把烫手山芋堆到对方的仓库。
面对产能过剩,头部酒企普遍采取“控量保价”策略,试图通过缩减供应维持价格体系,但实际却陷入“越控越胀”的怪圈。
这些问题的核心,是传统酒业“压货 - 回款”的渠道驱动逻辑。产品在多层分销中不断流转,却始终远离真实消费需求。
显然,传统模式已难以支撑酒业走出当前的调整期,构建新的厂商模式才是行业实现突破的底层逻辑。酒企不能再单纯以回款为目标,经销商也应该从被动囤货转向主动经营。
行业龙头已敏锐察觉到这一趋势,并开始逐步探索转型路径。
8月,茅台保健酒公司台源酒面向社会公开招募20家经销商,签订合同前需产品试销。
这种看似简单的试销安排,其实已经明确酒业渠道合作进入一个更加务实、更加平等的新阶段。
10月初,习酒推出新品“精酿习酒”,在渠道策略上作出重要调整,实行全渠道统一定价,并推出先货后款结算与佣金制合作模式,区别于行业传统。
习酒筛选优质经销商试行先货后款,使其无需预付即可获取产品,降低了资金占用与库存风险。
传统模式下,经销商依靠进销差价盈利,易为回笼资金而低价抛货;而佣金制将经销商收益与销售实绩直接挂钩——销量越高、返点越高,收益与市场价格绑定,有助于维护价格体系稳定。
低度新酒饮赛道中的梅见青梅酒也在探索与经销商合作共生的关系。通过构建涵盖战略、产品及多渠道网络的综合体系,梅见的经销商可根据自身发展需求,自由选择适合的销售渠道和产品,从而精准对接目标客户群体。这一过程不仅让经销商重新掌握了增长的主动权,还为他们搭建了一个稳固且有潜力的发展平台。
共生关系更直观的效率体现在库存周转率上:目前行业平均存货周转天数高达900天,而梅见的存货周转率仅需 2个月,不但不压货,反而用周转率的提高来提升经销商的资金。
共生关系的核心在于双方通过资源协同实现生存效率的提升,甚至是逆势增长。中国酒业的破局之道,在于彻底告别“压货回款”的旧逻辑。唯有缩短库存周转、贴近真实需求,才能让价值回归酒桌。这不仅是方法的转变,更是一场从生产导向到用户导向的深刻革命。
02为什么中国酒业尚未明显扭转传统消费场景的收缩态势?
过去数十年,传统酒业的核心消费场景高度集中在商务宴请、政务接待、礼赠三大板块。酒是面子载体,消费场景往往与人情社交与身份象征绑定,产品设计、营销推广也均围绕这一逻辑展开。
但随着禁酒令政策、消费理性化浪潮来袭,商务宴请频次减少、高端聚餐规模缩小,传统场景持续萎缩;更关键的是,年轻群体逐渐成为消费主力,他们对酒桌文化的接受度降低,更追求轻社交、自饮、小聚等轻松场景,而酒业却始终未能跟上这一需求转变。
国外烈酒同样面临过成也萧何败萧何的“上层化”困境,尤其是苏格兰威士忌和日本威士忌。
苏威常年与精英阶层挂钩,日威则被称作“父亲喝的酒”。
如今,威士忌已经被许多年轻人认为是时尚、个性的代名词。
回溯苏威与日威开拓年轻新消费场景的路径,或许能为当下的中国酒业转型提供借鉴。
首先是解构传统叙事模式。为了摆脱老派的形象,苏威在传播中将威士忌与自由、个性、独立相结合;日威将消费场景延伸至居酒屋、朋友聚会。
其次是创新品饮体验。苏威与日威都进行了产品和饮用方式的创新,例如推出更符合年轻人口感的新产品、倡导加冰的新饮法玩法等等。
威士忌的做法,诠释了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关于营销的经典理论:营销的真正目的就是使推销成为多余。对于零售业而言,企业从不强调能给消费者带去什么,只需要明白消费者需要什么。
泸州老窖深谙此道,在酒业创新破局中,“国窖1573冰・JOYS” 战略通过与艺术家合作办展、开展主题社交活动、开发互动游戏等方式,将酒饮深度融入艺术、社交、美食场景,消解白酒的疏离感,完成了叙事创新;在品饮创新上,则将饮酒场景拓展至休闲娱乐场所,同时推出定制主题活动,真正以需求为导向实现白酒价值。
这一思路,同样为梅见在新酒饮场景中突围提供了底层支撑。
在解构传统叙事模式方面,梅见跳出了传统白酒“上层阶级叙事”的框架,回归日常消费语境,聚焦消费者的生活体验,聚焦于生活中随处可见的风雅时刻与微醺时刻。梅见还主张人人都是生活的艺术家,将艺术与酒融进日常生活,让青梅酒成为可饮用、可收藏的艺术载体。
在饮用体验创新上,梅见以“吃香喝辣冰梅见”构建主流消费场景,青梅酒加冰之后酸甜冰爽的口感特性特别适合开胃和解油腻,也适配实用麻辣、清鲜等各类口味餐食。依靠烟火餐饮主流场景,梅见也完成了中秋、新年家庭宴饮特定场景的开拓,成为适合一家人喝的酒。
由此可见,扭转消费场景萎缩的关键,在于能否真正洞察并融入新消费群体的生活。唯有主动解构传统、创新体验,为酒饮创造新的饮用理由和情感连接,才能打开新的增长空间。
03为什么中国酒业新兴需求培育不足?
从上文的案例中,我们能清晰看到:场景变革归根结底是消费需求的变革。
更具体而言,是由中年人的消费需求向年轻人的消费需求的变革。
而中国酒业的症结,恰恰是始终站在中年视角看问题,从未真正走进年轻一代的生活。
在年轻一代的话语体系里,白酒已经被贴上“爹味”“老登”的标签。
传统酒业没有意识到的是,白酒从过去象征身份的当权派到老登,反映的正是社会结构的变化。
随着社会愈发多元、信息传播愈发扁平,个体的声音不再被权威压制,年轻一代也不再被动接受父辈的消费观念与价值体系。“老登”一词的流行,正是这种代际张力在语言层面的集中爆发:它既是对传统权威符号的情绪宣泄,也是新一代重塑社会关系、确立自我身份的一种方式。
这种张力与冲突,在泡泡玛特与茅台的身上被具象化。二者分别代表了两代人截然不同的消费逻辑与价值追求。
在泡泡玛特崛起之前,茅台几乎是全中国社交属性最强的品牌。
以茅台为代表的传统酒业,品牌价值背后是权力结构的加持、身份阶层的划分,以及金融属性带来的复利效应,本质上是一种“拟制度型硬通货”。人们收藏茅台、赠送茅台,看重的并非酒本身的饮用价值,而是它所承载的阶层通行证功能 。
而今年泡泡玛特的火爆,投射的却是完全不同的需求:不是阶层跃迁,而是身份认同;不是权力连接,而是情绪共鸣。对年轻人而言,泡泡玛特的玩偶已成为重要的情感寄托;拆盲盒时的惊喜与失落,是情绪释放的出口;摆在书桌、窗台的玩偶,是承载着他们喜好、梦想甚至遗憾的载体,成为自我表达的重要方式。
有趣的是,新一代在拆盲盒与饮酒这两件看似无关的事情上,有着高度一致的需求逻辑 ——情绪价值优先。
盲盒的核心价值不是玩偶本身,而是它所提供的情感陪伴。饮酒对他们来说,也早已脱离社交应酬的传统框架,成为一种解压的生活方式。周末在家调一杯微醺的鸡尾酒,是对一周疲惫的治愈;和朋友围坐小酌,不谈工作只聊兴趣,是情绪的轻松共鸣。无论是调酒时的专注,还是微醺时的松弛,本质上都是在追求情绪的舒适区。
所谓“春江水暖鸭先知”,一个有趣的讽刺在于:相比固守传统的酒企,一线经销商或许更先捕捉到消费趋势的变化。
一批曾深耕高端白酒代理、白酒回收领域的经销商,已主动转向泡泡玛特这类潮流领域,并将其称作“电子茅台”。更有经销商预判,随着二次元消费热度攀升,领域内也将涌现类似“电子五粮液”“电子汾酒”这样的热门IP产品。
从产业规模看,按当前趋势预计,到2029年二次元产业规模将增长至近6000 亿元,这一数值已接近白酒行业7500亿元的规模。这从侧面印证了新兴消费市场的潜力,传统酒业若不加速适配新兴需求,更将进一步错失新的增长空间。
中国酒业的真正出路,不在于夺回失去的宴请接待等板块,而在于走进新一代消费者的日常。从压货逻辑转向共生模式,从身份符号回归情绪伴侣,这场价值重构的本质,是让酒不再是流通中的库存。
只有酒不再是必须周转的货物,成为人们主动选择的饮品,中国酒业才能真正重获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