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里最残酷的刑具,不是暴跌,而是阴跌。
一只股票可以连跌10年,股价从62元跌到1.62元,跌幅91.5%;另一只股票跌了18年,36万股东守着11倍市盈率的“廉价筹码”,却等不来解套之日。
这些个股的K线图像一道斜坡,每次反弹都是诱多,每次抄底都是陷阱。
2025年的A股市场,仍有超过70只股票连续下跌超5年,涉及股东人数近百万人。
从62元到1.62元的财富蒸发
2015年6月,A股站上5178点高峰时,一家主营建筑施?的公司股价触及62元。
十年后,这家公司更名为“智能”,转型纺织机械设备制造,股价却只剩2.6元,跌幅超95%。
期间,公司净利润从转型初期的8亿元峰值跌至亏损,2024年三季报再亏2.389亿元,同比亏损扩大101%。
股价在3元以下震荡4年,最低触及1.20元,9万股东人均浮亏超80%。
类似的案例遍布市场:重庆钢铁上市15年,股价从10.09元跌至1.52元,18万股东被困;中国铝业下跌18年,从60.10元跌至9.9元,最大跌幅96%;华丽家族因石墨烯概念炒作后连续回调十年,股价从30.90元跌至3.16元。
这些股票的共性在于,下跌途中从不缺少抄底者。
京东方A拥有125.71万股东,中国平安有90.50万股东,三一重工84万股东,股价均从高点回落超45%。
“价值陷阱”的伪装
长期阴跌股往往披着“低估”的外衣。
一家有色金属公司市盈率仅11倍,年利润124亿元,但股价连跌18年。
其背后是行业周期下行:面板、锂电、光伏等行业产能过剩,碳酸锂价格暴跌导致赣锋锂业从年赚205亿元转为亏损20亿元。
通策医疗业绩未亏,但因市盈率曾炒至200倍,泡沫破裂后股价从300元跌至39元。
更隐蔽的风险在于主业竞争力丧失。
某军工企业军品收入占比仅39%,防弹衣、军服等产品面临民企低价竞争;另一家环保公司连续三年亏损,净资产仅剩0.817亿元。
行业衰退叠加流动性枯竭,碧水源日均成交额不足1亿元,换手率仅0.5%,机构研报覆盖停留在2021年。
补仓策略与低价幻觉
7元左右抄底的投资者,通过不断补仓将成本摊薄至4元,但股价跌至2.6元后,重仓者亏损反而扩大。
数据显示,在下跌趋势中补仓的成功率不足15%。
山鹰国际股价1.7元时,市净率1.3倍,比行业龙头太阳纸业高18%,20万股东入场后遭遇年报巨亏22.5亿元。
低价股还面临退市风险。
金亚科技十年跌幅99%,暴风集团从327.01元跌至0.23元,爱康科技从6.14元跌至0.37元退市。
2025年已有56家公司退市,规则对股价低于1元、净资产为负的公司趋严。
谁在抛售?
机构资金撤离加速了个股边缘化。
隆基绿能75万股东被套,机构持仓比例从800家降至280家;恩捷股份65%的机构撤离,股价从316元跌至48元。
外资机构的反常操作则暗藏对冲策略:尽管某公司连续亏损,外资仍持续加仓,可能押注潜在重组。
散户成为最后接盘者。华平股份靠低空经济概念炒作,但15年跌幅85%,大股东套现2.3亿元,分红仅3100万元;四方新材股东人数从2.1万降至1.3万,9.3%的投资者割肉离场。
成交量死亡与波动消失
长期阴跌股逐渐沦为“僵尸股”:日均换手率低于1%,年振幅小于20%,脱离大盘波动。
一家食品加工企业市盈率19倍,低于行业平均的32倍,但机构调研家数从262家降至100家,股价连续5年下跌。
这类股票通常伴随股东人数逆势增长,如某公司股东数同比增加31%,但入场者很快发现,每次反弹都是逃命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