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亿多人口、超 4 亿中等收入群体催生出每年超 20 万亿元的进口体量,这不仅是中国经济的底气,更是全球商机的源泉。” 在第八届进博会落幕之际,仲量联行中国区首席执行官张静的评价,精准勾勒出中国开放大市场的世界价值。从连续 8 年稳居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到跨境电商规模领跑世界;从深圳盐田港的昼夜通航,到西九龙口岸的客流涌动,中国正以高水平开放姿态,成为连接全球的 “超级会客厅” 与经济稳定器。
数据见证实力:开放大市场的 “世界之最” 矩阵
中国开放大市场的吸引力,首先镌刻在一组领跑全球的核心数据中。作为 15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我国货物贸易规模连续 8 年位居全球首位,更已连续 16 年稳居全球第二大进口国地位,庞大的进口需求为世界经济注入持续动力。服务贸易领域同样实现突破,2024 年规模首次跨越 1 万亿美元大关,跻身全球第二梯队,金融、文旅等领域的开放合作空间持续拓宽。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更让开放活力加速释放。我国跨境电商规模保持世界第一,2024 年进出口总额达 2.71 万亿元,通过 “买全球、卖全球” 的数字桥梁,让各国优质商品快速触达中国消费者。在吸引外资方面,中国连续 15 年保持超 1000 亿美元的引资规模,稳居发展中经济体最大引资国地位,而全国版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已缩减至 29 条,制造业领域实现全面开放,为全球资本提供了稳定透明的投资环境。
文旅市场的复苏则成为开放的生动注脚。今年前三季度,我国免签入境外国人达 2089 万人次,同比增长超 50%,日益便捷的入境政策让中国成为全球最具活力的旅游目的地之一,文化与消费的双向交流持续升温。
枢纽彰显活力:深圳的 “开放双引擎” 实践
如果说宏观数据是开放大市场的骨架,那么深圳的枢纽实践则为其注入了鲜活的血肉。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这座城市正以 “港口 + 口岸” 的双引擎模式,成为中国连接世界的 “国际性枢纽”,直观展现着大市场的磁吸力。
在盐田港的控制中心,操作员通过数字化系统实时调度堆场作业,2025 年新增的 14 条国际航线让每周百条航线通达全球,北美汽车零部件、欧洲精密仪器、东南亚农产品在此高效流转。深圳海关数据显示,前 10 个月深圳进出口规模保持内地城市首位,其中机电产品进口 1.2 万亿元,增长 8.5%;农产品进口 822.6 亿元,增长 10%,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让 “全球货” 快速对接 “中国造” 与 “中国需”。
人流的涌动同样印证着市场魅力。广深港高铁西九龙站口岸内,来自全球的旅客络绎不绝。自 11 月 5 日广东新增 5 个口岸实施 240 小时过境免签政策以来,这里的外籍旅客查验量已超 120 万人次,居全国陆路口岸首位,其中免签旅客同比激增 100%。在南头古城的非遗门店,负责人杜菲的感受尤为真切:“11 月以来外国游客占比达 40% 以上,开放政策让文化消费有了全球市场。”
红利惠及全球:从展会成交到长远共赢
中国开放大市场的价值,最终体现在与世界共享发展机遇的实践中。不久前落幕的第八届进博会,以 834.9 亿美元的意向成交额创下历史新高,290 家世界 500 强及行业龙头企业齐聚,180 家企业成为 “八届全勤生”,用持续参与诠释着对中国市场的信心。
对全球企业而言,中国市场早已超越 “销售终端” 的定位,成为创新与成长的核心阵地。特斯拉在进博会全球首发无方向盘的 Cybercab 无人驾驶电动车,将最前沿技术落地中国;新西兰太平洋羊驼家纺集团借助进博会平台,让中国市场占比突破全球销售额的 60%;汉斯希尔通过展会实现从净水行业到高端客户的跨界拓展,印证着 “展品变商品、商品变爆品” 的中国速度。
这种共赢格局更延伸至产业链的深度融合。波士顿科学依托中国市场推动医疗创新与全球智慧的融合,新华集团、华润集团等企业通过投资布局分享中国发展红利,而中国市场的竞争压力也倒逼全球企业加速技术迭代,形成 “开放 — 创新 — 共赢” 的良性循环。
从数据领跑的宏观实力,到深圳枢纽的微观活力,再到全球企业的共赢实践,中国超大规模市场的 “磁吸力” 本质上是开放包容的发展魅力。随着外资准入持续放宽、跨境便利化不断升级、开放平台能级提升,中国不仅将继续保持 “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发展中经济体最大引资国” 等地位,更将以 “世界会客厅” 的姿态,为动荡的全球经济提供稳定器与增长极。正如进博会传递的信号:中国的开放大门越开越大,与世界共享的发展机遇也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