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欧盟又放出一记大招。负责产业战略的执行副主席斯特凡纳·塞茹尔内公开表态,计划设立专门中枢机构,统筹关键矿产的采购与储备。这话看似针对内部管理,实则剑指美国——明摆着要跟美国在全球矿产市场上“抢地盘”,而这盘大棋里,中国的身影格外关键。
要理清这事儿的门道,得先抓两个核心信息。第一个是欧盟的“内忧”,这跟中国没直接关联,却藏着它急着行动的根源。早在2023年欧盟就定了关键矿产本土生产目标,但环保团体拦着不让开新矿,审批流程又能拖到让人崩溃,导致项目全卡在半路上。欧洲清洁技术协会都急了,直言必须赶紧梳理短板、用金融手段控风险,不然真要被甩在身后。
第二个关键信息才是重点,直接把中国卷进棋局——欧盟的矿产供应链,根本离不开中国。上海社科院的数据显示,欧盟90%的稀土、100%的石墨都从中国进口,锂、钴等新能源核心矿产的精炼环节,中国更是垄断了全球七成以上产能。就在上个月,我国刚给欧盟出口了2582吨稀土磁铁,要知道此前中国加强管控时,欧盟企业曾连续遭遇7次生产中断。塞茹尔内要建中枢机构,表面防美国,实则绕不开中国这个“供应链压舱石”。
细品塞茹尔内的行事风格,堪称“务实又矛盾”。他公开把“防美国主导”挂在嘴边,姿态摆得强硬,但对中国却讳莫如深——字里行间没提半句“对华脱钩”,这背后全是现实考量。要知道,欧洲企业向中国提交的约2000份稀土进口申请,一半刚获批准,欧盟急着催剩下的尽快通过,根本不敢得罪供应链“金主”。可转头就搞小动作,一边扬言要在爱沙尼亚建稀土厂“去中国化”,一边加码对中国汽车的反补贴调查,这种“一边吃饭一边砸锅”的操作,把欧盟的纠结暴露无遗。
拿美国一对比,欧盟的被动更明显。美国早玩起“胡萝卜加大棒”:靠《通胀削减法案》砸钱,给本土矿产企业发补贴,还强制要求新能源汽车用够“北美矿产”才能享优惠;同时拉拢加拿大、澳大利亚搞“矿产小圈子”,4亿美元就买下美国最大稀土商15%股份。美国是“主动抢食”,欧盟却在“补漏洞”,连欧洲清洁技术协会都吐槽:“美国在跑,我们还在系鞋带”。这种反差,把大国矿产博弈的张力拉满了。
事件的连锁反应已在发酵。11月中旬,中欧刚结束“升级版”出口管制对话,中方承诺优化稀土许可流程,可欧盟转头就搞反补贴,这波操作属实让人看不懂。更有意思的是,欧盟私下给成员国发警告,承认“短期内没法迫使中国放松稀土管制”——嘴上喊着自主,身体却很诚实。另一边,中国北方稀土近期宣布扩产,进一步巩固全球92%的稀土加工产能优势,这等于直接握住了博弈的主动权。
对中国来说,这事是挑战更是机遇。风险在于欧盟可能联合美国,在非洲、拉美矿产产地跟我们抢投资,比如美国刚和阿根廷签锂矿协议,欧盟就跟着派代表团去“刷存在感”。但机遇更突出:中国不仅有加工技术壁垒(全球58%稀土专利在我国,提炼成本仅为美国1/4),还能借中欧班列完善运输通道,欧盟要真想绕开中国,至少得等10年以上。塞茹尔内的中枢机构,更像是给我们提了醒——要加快全球矿产资源布局,把“加工优势”变成“全链条优势”。
现在的局面很微妙:美国靠霸权抢资源,欧盟靠机构补短板,中国则手握技术和产能王牌。欧盟想在中美之间“左右逢源”,可世界上哪有这么好的事?中方早就亮明态度:合作可以,但不能“吃饭砸锅”。
最后想问大家:你觉得欧盟会收敛“背刺”行为,好好跟中国谈矿产合作吗?面对欧美围堵,中国该如何进一步巩固矿产供应链优势?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