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专家表示:提升百姓生活水平和消费能力,这是必须解决的后顾之忧
迪丽瓦拉
2025-11-22 23:41:52
0

中国经济正经历一场深刻的转型。进入2025年,我们面临的挑战是如何从过去粗放型的高速增长,转向更加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

然而,民众消费不足、经济预期低迷,已经成为发展的一大瓶颈。

今年,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的会议明确了改革方向,专家指出,核心问题不仅是科技和硬件建设,更在于如何激活民众消费,打破“内卷”和资源配置低效的困局。

如何才能打破这一困局,真正推动中国经济的转型呢?

中国经济的改革始于上世纪80年代,当时中国从计划经济逐步过渡到市场经济。

经过数十年的飞速发展,中国成功从一个农业国转变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随着经济的发展,部分过度依赖国家政策干预、地方政府过度控制的1B模式(地方政府主导型市场)逐渐暴露出诸多问题,尤其是在过度投资和产能过剩方面,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软肋”。

吴敬琏教授,作为中国知名的经济学家,曾深刻指出,中国经济目前仍停留在一个“新型二元经济”阶段。

这一阶段的核心问题是,虽然中国已摆脱了1A模式(苏联式计划经济),但地方政府干预和过度调控依然存在,导致市场失灵,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特别是一些地方政府仍然通过审批、土地出让、贷款等行政手段来影响市场,造成了产能过剩和资源浪费。

实际上,1B模式的最大问题就是地方政府的过度干预,使得市场无法正常发挥资源配置的作用。

许多企业的经营决策受制于地方政府的政策,而非市场的需求和竞争。

这种模式虽然在短期内可以推动地方经济增长,但从长远来看,极大地限制了市场机制的有效运行。

因此,如何从1B模式转向更加成熟的2B模式(市场经济加宏观调控),是中国经济改革的核心任务之一。中国正在迈向这一转型的关键时期。

2B模式强调的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政府则充当“裁判”角色,进行适度的宏观调控。

在这一模式下,市场通过供需关系调节企业竞争和生产,而政府则通过制定规则和调节总量,避免经济过热或出现泡沫,确保经济健康稳定地增长。

在中国的“十五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减少地方政府对市场的过度干预,破除地方保护主义,实现资源的自由流动。

这一目标的实现意味着政府要彻底摒弃“计划听令”的传统模式,转向“市场指挥”的经济管理方式。

政府应通过法律保障民营企业的公平竞争地位,解决当前民营企业面临的融资、审批等障碍。

近年来,政府陆续推出的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落实过程中,仍需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确保政策落地生效。

2B模式下的要素市场建设也尤为重要。在新的经济格局下,要加快城乡一体化的建设用地市场,并大力发展资本市场,确保资源能够从低效领域流向高效领域。

这不仅有助于优化经济结构,还能促进创新和高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

中国经济长期以来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投资,尤其是对钢筋水泥、重工业领域的投资非常庞大。

然而,这种经济模式虽然短期内能够刺激经济增长,却忽视了对民生消费的关注。

特别是在过去几年,尽管中国经济整体规模不断扩大,但居民消费的比重却始终处于低位,成为制约经济健康增长的重要因素。

吴敬琏教授和许多经济学家指出,中国当前面临的问题之一,就是产业投资过度,产能过剩,导致大量资金未能流向提升民众生活水平和消费能力的领域。

以房地产、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为例,尽管这些投资项目带来了短期的经济增长,但却没有有效提升普通民众的消费能力和生活水平。

如何通过改革,促使资源流向民生和消费领域,是中国经济转型的关键之一。

专家建议,中国需要将经济结构的重心从工业投资转向消费驱动,特别是通过加大对社会保障的投入,提升民众消费信心。

这样,才能实现经济的内生增长,推动消费成为拉动经济的主要力量。

在这一过程中,政策层面需要对民众的社会保障体系进行改革,提高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和水平,降低民众的未来不确定性,从而增强消费信心。

未来可以通过加大对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领域的投入,推动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逐步消除民众对未来生活的不安和焦虑。

同时,提升消费者的购买力和消费能力,也离不开税收、金融等政策的支持。

近年来,政府已经开始对个人所得税、消费税等进行适度调整,但如何在保障财政收入的同时,进一步激发民众消费潜力,仍然是政府面临的重要课题。

除了消费领域的改革外,科技创新也是中国经济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依靠模仿和引进技术,成功实现了产业的规模化扩张。

但随着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尤其是在高科技领域,中国亟需加速自主创新,提升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正如许多学者所指出的,当前中国科技创新的最大瓶颈,在于从“模仿型创新”向“颠覆性创新”转型的能力不足。

简单的模仿和技术引进不能满足未来发展的需求,只有通过自主研发、突破关键技术瓶颈,才能在全球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为此,政府应当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体制改革,给予科研人员更多的自由空间,鼓励原创性和突破性创新。

现行的科研评价体系,过于注重论文数量和研究的“浅尝辄止”,缺乏对深度创新和长期投入的支持,亟需进行改革。

政府可以在资金投入、税收优惠、市场准入等方面,对创新型企业和科研机构提供更多支持,激励他们进行更高层次的技术研发。

同时,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促进技术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以提升全社会的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

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将不再依赖单一的基础设施投资和工业化扩张,而是要通过促进消费和创新,释放内需潜力和科技自立自强的双引擎,推动经济发展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当前,中国经济正从“钢筋水泥”的高投资、低消费模式,转向“百姓口袋”的消费驱动模式。

这一转变,既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强国富民”目标的核心路径。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政策的不断完善,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市场将真正发挥决定性作用,消费将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力,创新将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

中国经济的未来,充满了希望和可能性。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影响市场大事件:央行副行长陆磊... 每经记者:杨建 每经编辑:肖芮冬 |2025年4月24日 星期四| NO.1央行副行长:人民币已成为...
我市加快建设水利基础设施持续增... 我市加快建设水利基础设施持续增强水利支撑能力 ■ 截至目前,全市136个项目已开工建设,累计完成投资...
广发基金宣布增加瑞银证券为云计... 广发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近日发布公告,宣布增加瑞银证券为旗下部分ETF的一级交易商。此次新增的一级交易商...
神宇股份涨3.85%,成交额2... 5月6日,神宇股份涨3.85%,成交额2.29亿元,换手率5.11%,总市值65.05亿元。 异动分...
特斯拉一季度净利锐减71%!马... 当地时间4月22日,特斯拉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表示,他计划在5月“大幅”减少为特朗普政府工作,以专...
湖北国资:一年收了4家上市公司... 你好,我是涛哥,专注于并购重组投资。这是涛哥的第69篇原创文章。 2024年,湖北国资收了4家上市公...
红利策略进化论:从防御盾牌到现... 当前市场对贸易摩擦的敏感度明显降低,近期各类关税消息虽然层出不穷,但A股基本走出脱敏行情,相关板块波...
原创 腾... 海内外大厂大模型研发正在进入新升级周期,为了加速补齐技术短板,腾讯混元近日进行了大幅架构调整,重构研...
钧达股份通过港股IPO聆讯:光... 瑞财经 吴文婷 4月21日,海南钧达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钧达股份”)通过港交所聆讯,华...
紫燕食品发布2024年年报:创... 4月17日晚,上海紫燕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紫燕食品,603057.SH)发布2024年年度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