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之前,国内葡萄酒市场还曾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年产量高达 140 万吨,业内一片欣欣向荣的局面。
然而如今葡萄酒却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低谷:2024 年全国葡萄酒产量跌至仅 11 万吨,几乎是当年的十分之一,产量缩水高达 92%。
行业整体利润也在这十年间几乎消失殆尽,从2015 年的 52 亿元锐减到 2023 年仅剩 2.2 亿元,利润缩水幅度更是高达 95%。
曾经的“东方美酒”,如今不仅失去了原本的市场份额,还在消费者心中渐渐失去了其应有的位置。
葡萄酒的衰退并非偶然,根本原因在于消费者的口味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而行业却依然固守着传统的“高端”标准。
十年前,葡萄酒还是餐桌上象征品位的奢侈品,消费者将其与应酬、宴席、正式场合相联系。
然而随着消费者品味的逐渐变化,尤其是年轻一代的崛起,市场需求开始转向轻松、顺口、低度数、甜味的葡萄酒。
传统的酒庄们依然固守着“单宁重才是高级”的理念,坚持将葡萄酒做得又酸又涩,度数高、口感浓烈,反而让大部分消费者望而却步。
在这种情况下,葡萄酒渐渐不再是日常生活中的饮品,反而变成了某些正式场合的“标配”,形成了“酒桌文化”的死循环。
消费者愈发感到葡萄酒并不适合日常享用,尤其是在朋友聚会、烧烤、日常餐饮等场合,葡萄酒的消费场景开始变得狭隘,而没有真正融入到大众的日常生活中去。
这一切的根本问题在于,酒庄们在推销自己的产品时,往往以过于高端的标准来要求消费者。
这种文化上的脱节,使得葡萄酒行业错失了大众市场的机会,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庞大消费市场和多元文化背景的国家。
在国产葡萄酒逐渐失去市场的同时,进口葡萄酒却迅速占据了中国市场的半壁江山。
从 2015 年进口葡萄酒的市场占有率为 32%,到如今已经超过了 50%。这背后不仅仅是进口葡萄酒在口感上的优势,更在于它们在价格上的竞争力。
进口葡萄酒往往享受着比国产酒低得多的关税,进口酒的税负通常不到 10%,而国产葡萄酒的税负则高达 28%。
这种政策上的差异,使得国产葡萄酒在价格上处于明显劣势,消费者在价格和品质的选择上自然倾向于进口酒。
不仅如此,进口酒在营销上的高效性也让国产酒望尘莫及。
进口葡萄酒早已适应了互联网时代的发展,通过短视频、直播、电商等新兴渠道来打破传统的消费壁垒,成功吸引了大量年轻消费者。
而国内酒企依旧依赖传统的业务员推销和渠道拓展,营销手段和渠道的创新显得迟缓而落后。
这种传统与现代化营销方式的巨大差距,使得国产葡萄酒很难有效触及到年轻人这一消费主力军。
更为痛心的是,国产酒的价格泡沫严重,一瓶售价几百元的葡萄酒,其包装、瓶子甚至礼盒的成本都远高于酒本身的价值。
很多消费者在购买国产葡萄酒时,感到“瓶子比酒贵”的现象让人倍感困惑。
而这些过度包装和高定价的策略,不仅没能提升品牌价值,反而在消费者心中形成了“国产酒贵、质量差”的固有印象。
国产葡萄酒的困境,不仅仅在于产品和营销的差距,还在于文化自信的严重缺失。
早期许多葡萄酒品牌为了提升产品形象,往往依赖于“外国标准”,如法国的品酒师形象,过度宣传“欧洲原产”的标签,忽视了中国自身的酒文化和消费习惯。
这种过度“西化”的做法,不仅无法让消费者产生共鸣,反而让人感觉国产葡萄酒的品质与“洋酒”相比始终处于一个低位,形成了一种文化上的“自卑”。
中国有着深厚的酒文化底蕴,酒类消费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葡萄酒的成功不仅仅是靠仿效欧洲,而是要走出一条属于中国的道路。
消费者的需求才是市场的真正导向,葡萄酒需要与中国的餐饮文化、生活习惯相结合,而不是一味模仿外国的饮酒习惯和文化体系。
只有当国产葡萄酒能够脱离盲目追求“高级”标签的框架,真正站在中国消费者的角度出发,才有可能迎来破局的曙光。
虽然当前国产葡萄酒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但也并非没有翻盘的机会,事实上,当前市场上已经出现了一些新的尝试,这些尝试正在试图打破旧有的束缚,迎合消费者的需求。
一些酒庄通过将葡萄酒与烧烤、撸串等日常饮食场景结合,试图将葡萄酒从“应酬酒”变为“日常酒”。
例如某些酒庄在直播平台进行营销时,直接将酒瓶放在烧烤摊前,向消费者推荐“撸串配红酒”,这类生活化的营销方式让葡萄酒的消费场景更加贴近普通人生活,也让葡萄酒从高高在上的“奢侈品”变成了人人可享的“亲民饮品”。
此外一些酒庄尝试通过推出低价口粮酒、小瓶酒等产品,来打破市场上对“低价即低质”的固有偏见。
通过精简包装、降低价格、提升性价比,越来越多的年轻消费者开始接受并青睐这些适合日常饮用的葡萄酒。而这种“走下神坛”的思路,正是目前葡萄酒行业破局的关键。
面对当前的困境,国产葡萄酒的未来并非全无希望,关键在于创新与本土化的双轮驱动。
未来,国产葡萄酒如果能够在保留传统酿造技艺的基础上,注重产品创新和口味多样化,以更贴近中国消费者的需求为核心,必定能够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
同时,建立适应本土消费的葡萄酒评级体系,以及通过加强与年轻人、互联网、短视频等平台的结合,葡萄酒行业的未来仍然充满着潜力和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