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放缓调门:
稀土博弈主导权仍在中国
【Rare Earth Exchanges网 11月16日报道】
核心要点
1.布鲁塞尔(欧盟)方面已缓和了对中国的言辞,以期将稀土出口许可由三个月延长至一年,这虽增加了中方出口稀土的可能性却未改变其供应链依赖现状。
2.中国的出口许可制度仍是关键环节,保有全面审核最终用户、审批申请及基于安全理由暂停出货的最终权力。
3.此番外交姿态转变凸显了欧洲的脆弱性:若无本土精炼产能,欧盟只能通过协商获取资源,远未实现真正的供应链“去风险化”。
据《南华早报》报道,欧盟已进入“缓和模式”,降低公开言论的对抗性,以争取更稳定的稀土出口渠道。但在外交辞令之下,是二十年来未曾改变的结构性现实:中国掌控着供给主导权。
最新谈判的焦点在于,稀土氧化物及材料的出口许可期限有望从现行的三个月延长至一年。欧盟视此举为稳定稀土供应的信号;而对中国而言,这更是一项审慎的决策。即便实施年度许可,中国仍完全保留批准最终用户、审核各项申请,以及基于安全理由,尤其是在“军事最终用途”这一具有灵活解释空间的定义上,暂停出口的绝对权力。
对于投资者而言,此事的重点不是欧洲获得了多少利益,而是中国基本没有损失。
饮鸩止渴
布鲁塞尔语调放缓的背后是旷日持久的压力:自中国于2025年4月实施出口管制措施限制稀土出口以来,欧洲制造商一直处境艰难。九月荷兰政府切断安世半导体(Nexperia)欧洲部门与其中国母公司的联系,北京随即限制对Nexperia的芯片出口。汽车制造商骤然面临零部件交付延迟、生产线停摆的严峻局面。
在此背景下,一年期稀土出口许可并非突破性进展,而是一个减压阀。它提供了供应确定性,而非独立性;保证了生产连续性,却非安全性。欧盟的“去风险”议程虽未改变,但此事件揭示了其局限性:在没有本土或盟友精炼产能的情况下,布鲁塞尔不得不妥协。
核心事实
报道指出,中国的出口许可制度仍是全球稀土贸易的结构性关键环节,将许可期限从三个月延长至一年,意味着欧洲买家无需再频繁进行重复申请,同时减少操作摩擦。报道称布鲁塞尔方面有意缓和语气以维持稀土供应、避免再次出现供应冲击。
但将此事描述为“突破性进展”则流于乐观揣测。中国方面并未公开确认此事,且即便授予年度许可,也并不保证出口数量。
同样值得注意的是报道未提及之处。文章未提及中国在稀土全产业链的绝对主导地位,即占据80%以上的精炼产能、超过90%的磁铁产量,以及几乎完全掌控的重稀土分离能力。报道也未探讨欧洲自身产能的局限,即该产能仍处于早期脆弱阶段。
报道基调偏向外交乐观主义,未能提供投资者真正需要的、具有硬实力的风险清晰度。
结论整理
若欧洲需通过放软身段来换取暂时舒缓,这正说明西方供应链的脆弱程度。定义全球稀土流动的,仍是中国的许可制度,而非市场竞争。年度许可赢得的是时间,而非自主权。
能源转型与双碳观察
编译:鄂一鸣(新能源部)
审校:王子涵(新能源部)
编辑:鄂一鸣(新能源部)
上一篇:谷歌对OpenAI见招拆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