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创始人张瑞敏力荐|AI时代,人类最后的“诺亚方舟”在哪里?
迪丽瓦拉
2025-11-21 20:03:43
0

11 月 18 日,蚂蚁集团正式发布全模态 AI 助手“灵光”,30秒就能根据自然语言描述生成可交互的小应用,不管是健身计划工具,还是动态数据图表,普通人零门槛就能拥有专属工具。而另一边,麦当劳2025圣诞广告由AI全流程辅助制作,较传统广告制作周期缩短70%。

然而,朋友圈里,做了8年广告创意的朋友吐槽:“以前觉得创意是人类最后的护城河,现在AI连品牌大片都能全包,我们还有什么是不能被替代的?”

这种无力感,正在各行各业蔓延,相信当下的每个人都能感受到。2025年,AI技术进化速度早已超出想象。以前我们总觉得,创意、逻辑、复杂决策是人类最后的堡垒,现在看来,这道防线正在被快速突破。

写代码、做方案、剪视频、搞策划,AI不仅干得快,还能精准命中需求。甚至在管理决策、资源调度等核心领域,AI也开始全面介入。

如果拼效率、拼精准,甚至拼某种程度的“创造”,人类好像真的没什么胜算。

那么,一个现实的问题就摆在所有人面前:在算法越来越强大,系统越来越精密,但人却越来越被优化的“零件”时代,我们还能往哪里逃?

如果未来真有一场大“洪水”,人类最后的“诺亚方舟”在哪里?

这艘方舟,可能不在火星,也不在元宇宙。它可能藏在这本《领导力与新科学(增补版)》里。

作者玛格丽特·惠特利是全球组织管理大师,是个挺“另类”的哈佛博士。她研究组织管理,却跑去钻研量子物理和混沌理论;她是给大公司做咨询的顾问,却总劝老板们不要总想着“控制”。

海尔集团创始人张瑞敏、管理大师彼得·圣吉等行业权威都在读这本书。张瑞敏说,海尔的场景品牌“三翼鸟”,名字的灵感就直接来自这本书。

30年前,惠特利就预言了我们今天的困境。而在这本新出的增补版里,她给出了一个在AI时代,可能也是人类最后出路的答案。

01

为什么我们越努力,却越无力?

先看一个怪象。

现在的公司,管理工具比以前先进多了。有AI辅助的OKR系统,有精准到分钟的考勤监控,有实时数据分析的决策平台。按理说,效率应该很高,大家应该工作很轻松才对。

但现实恰恰相反。

不管是大厂还是小公司,大家都觉得累。这种累,不是身体上的搬砖累,是一种心累。

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定好的KPI还没执行,AI就给出了更优方案;部门之间明明有实时协同工具,沟通起来却像隔着太平洋;每个人都忙着学习AI操作、应对自动化考核,看似忙得不可开交,却越来越找不到自己的价值。

为什么会这样?

惠特利在书里给出了一个非常犀利的诊断:因为我们用错了“地图”。

几百年来,我们管理组织、看待世界,用的都是“牛顿式”的思维。在牛顿的物理学里,宇宙就像一个巨大的、精密的钟表。只要你把每个零件都研究透了,把每个齿轮的咬合都计算准了,这个钟表就能精准地走下去。

泰勒把这套逻辑搬到了管理上,就变成了现在的科层制。组织是机器,员工是零件。管理的任务,就是设计好流程,让零件精准运转。

在工业时代,这套逻辑没问题,它帮我们造出了汽车和飞机。

但现在是互联网和AI时代,这套逻辑“失灵”了。

现在的环境是瞬息万变的,是不确定的。你刚把岗位SOP固化,AI就迭代出了新的工作模式;你刚制定好五年战略,市场就被智能体产品重构。

当我们试图用管理“机器”的方法,去管理一个复杂多变的现实时,结果只能是失控。

越失控,管理者就越焦虑,就越想加强控制。于是制定更细的规则,增加更多的AI监控,要求更多的实时汇报。

结果呢?组织变得越来越僵化,人变得越来越像工具,原本的生命力被扼杀了。

惠特利在书里说了一句振聋发聩的话:“我们一直在管理一台冰冷的机器,而它其实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

这就是问题的根源。

AI之所以让我们恐惧,是因为它是最完美的“机器”。如果我们继续坚持“机器逻辑”,继续比拼谁更听话、谁更精准、谁更不会犯错,那我们就是在拿自己的短板,去碰AI的长板。

和机器比做机器,人类必输无疑。

02

海尔“三翼鸟”背后的秘密

既然机器逻辑走不通,那什么逻辑行得通?

海尔创始人张瑞敏给出了一个中国版的答案,而这个答案的理论源头,竟然和惠特利惊人地一致。

张瑞敏是中国著名的“管理思想家”,他很早就读了《领导力与新科学》。书里提到了混沌理论中一个叫“奇异吸引子”的概念。

在混沌系统中,看似混乱无序的运动,其实背后有一个看不见的“核”在牵引。不管轨迹怎么乱,最终都会围绕这个核,画出一个特定的形状。

其中有一种吸引子的形状,像一只鸟的翅膀,被称为“三翼鸟”。

张瑞敏对这个概念印象极深。后来海尔做场景品牌时,他信手拈来,起名叫“三翼鸟”。

这不仅仅是一个好听的名字,它代表了一种全新的生存方式。

海尔以前卖电器,那是标准化的工业品。现在卖“智慧家庭场景”,用户的需求千人千面,今天想改厨房,明天想动阳台,这是完全不可预测的“混沌”。

如果还用以前那种层层审批、标准化生产的模式,根本接不住这种需求。

所以海尔砸掉了科层制,把几万人的大公司变成了几千个“小微”。这些小微就像一个个独立的细胞,自己找用户,自己组队,自己分钱。

没有领导发号施令,他们怎么不像没头苍蝇一样乱撞?

这就回到了“三翼鸟”的含义:在混乱中,依靠一个核心来确立秩序。

这个核心,就是“用户体验”。

虽然没有指令,但所有人都围着“用户体验”这个奇异吸引子转。只要是为了满足用户,怎么干都行。于是,秩序在混乱中自发涌现了。

这其实就是惠特利在书中一直呼吁的: 放弃控制,拥抱混沌。

在量子物理的世界里,没有孤立的粒子,只有粒子之间的关系。世界不是由“事物”组成的,而是由“关系”组成的。

这听起来很玄,但放在管理上特别好懂: 最有价值的不是那个孤立的、听话的“零件人”,而是人与人之间产生的化学反应。

AI可以处理海量信息,但它没法像人一样建立深度的信任,没法在眼神交汇的瞬间产生共鸣,没法在激烈的争吵中碰撞出新的意义。就像AI复刻的“数字人邓丽君”能还原演唱细节,却难以传递真人舞台上与观众的情感互动张力。

未来的组织,不应该是一台精密的机器,而应该是一个“生命系统”。

生命系统的特点是,它不需要一个高高在上的大脑去控制每一个细胞。只要给它阳光、水和养分(愿景、价值观、信息),它自己就会生长,自己就会进化,自己就会找到出路。

03

不仅是方法,更是“活法”

如果说《领导力与新科学》的初版是给管理者画了一张“新世界的地图”,那么这次的增补版,更像是一本在这个动荡世界里的“生存指南”。

因为现实比理论要残酷得多。

惠特利在增补版里非常坦诚。她说,三十多年前,她以为只要把这些新科学的道理讲清楚,大家就会改变,组织就会变得美好。

但几十年过去了,她发现自己过于乐观了。

虽然我们满嘴都是“扁平化”“赋能”“敏捷”,但现实中,大部分组织控制得更严了。技术越进步,监控越方便。外卖骑手被困在算法里,大厂员工被困在AI考核系统里,连初级岗位都面临被“AI代理”取代的风险。

整个大环境,似乎正在陷入一种“系统性的失序”。资源向少数人集中,普通人充满了不安全感,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在瓦解,防备在增加。

在这种情况下,再谈什么“自组织”“量子世界观”,是不是有点不合时宜?

惠特利没有回避这个问题。她给出了一个非常务实,甚至带有一点悲壮色彩的建议:

既然我们无法瞬间改变那个巨大的、失控的大系统,那我们至少可以在自己的身边,创造一个“理智的岛屿”(Islands of Sanity)。

这是什么意思?

就是说,也许你改变不了整个行业的内卷,改变不了公司的官僚风气,甚至改变不了这个时代的浮躁。

但作为一个管理者,或者哪怕只是一个小组长、一个普通员工,你可以在你能够影响的小圈子里,建立一套不同的规则。

在这个小岛上:

我们可以试着不把同事当工具,而是当成有血有肉的人。

我们可以试着在这个充满套话的环境里,说几句真话。

我们可以试着慢下来,去真正倾听别人的声音,建立真实的连接。

这就是“诺亚方舟”。

它不需要很大。它可能就是一个五六人的项目组,一个十几人的部门,甚至只是你和几个志同道合的伙伴。

惠特利给这种行为起了一个特别有力量的名字:“为人类精神而战的勇士”。

这听起来有点中二,但在AI时代,这恰恰是人类最后的护城河。

AI可以写出完美的方案,但它不懂什么是“担当”。

AI可以算出最优的路径,但它不懂什么是“愿景”。

AI可以模拟人类的语气,但它给不了你那种在至暗时刻,依然选择信任和守望的温度。

04

在失序中,做一个“清醒”的人

最后,想聊聊这本书对我们每个普通个体的意义。

也许你不是CEO,也没管几个人。但在生活中,我们同样面临着“机器思维”带来的痛苦。

我们总想控制一切。想控制孩子的成绩,想控制伴侣的想法,想控制未来的走向。一旦事情脱离了掌控,比如孩子考砸了,行业下行了,我们就焦虑,就崩溃。

但如果你用“生命系统”的视角看世界,你会发现: 失控是常态,混沌是必然。

生命本来就是从混沌中长出来的。真正的秩序,不是管出来的,是涌现出来的。

就像养孩子。你不能像修机器一样,输入辅导班和学区房,就指望输出一个北大清华。孩子是生命,他有自己的生长节奏。父母能做的,不是控制,而是像园丁一样,提供土壤(爱),提供阳光(价值观),然后静待花开。

也许他最后没长成你想要的玫瑰,但他可能长成了一棵挺拔的松树。那不也挺好吗?

这就是《领导力与新科学》教给我们的智慧: 放弃对控制的执念,学会与不确定性共舞。

在这个AI即将席卷一切的时代,这可能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必须。

因为机器最擅长处理“确定性”,而人类最擅长(或者说不得不擅长)应对“不确定性”。

当洪水来临时,那些僵硬的、试图阻挡洪水的堤坝往往会被冲垮。而那些柔软的、懂得随波逐流但内心有定力的存在,反而能浮在水面上。

那艘方舟,其实就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在我们与他人的真实连接里。

它由我们的关系构建,由我们的信念驱动,由我们的人性守护。

只要我们还在一起,只要我们还彼此信任,只要我们还把人当人看。

我们就永远有路可走。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影响市场大事件:央行副行长陆磊... 每经记者:杨建 每经编辑:肖芮冬 |2025年4月24日 星期四| NO.1央行副行长:人民币已成为...
我市加快建设水利基础设施持续增... 我市加快建设水利基础设施持续增强水利支撑能力 ■ 截至目前,全市136个项目已开工建设,累计完成投资...
广发基金宣布增加瑞银证券为云计... 广发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近日发布公告,宣布增加瑞银证券为旗下部分ETF的一级交易商。此次新增的一级交易商...
神宇股份涨3.85%,成交额2... 5月6日,神宇股份涨3.85%,成交额2.29亿元,换手率5.11%,总市值65.05亿元。 异动分...
特斯拉一季度净利锐减71%!马... 当地时间4月22日,特斯拉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表示,他计划在5月“大幅”减少为特朗普政府工作,以专...
湖北国资:一年收了4家上市公司... 你好,我是涛哥,专注于并购重组投资。这是涛哥的第69篇原创文章。 2024年,湖北国资收了4家上市公...
红利策略进化论:从防御盾牌到现... 当前市场对贸易摩擦的敏感度明显降低,近期各类关税消息虽然层出不穷,但A股基本走出脱敏行情,相关板块波...
原创 腾... 海内外大厂大模型研发正在进入新升级周期,为了加速补齐技术短板,腾讯混元近日进行了大幅架构调整,重构研...
钧达股份通过港股IPO聆讯:光... 瑞财经 吴文婷 4月21日,海南钧达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钧达股份”)通过港交所聆讯,华...
紫燕食品发布2024年年报:创... 4月17日晚,上海紫燕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紫燕食品,603057.SH)发布2024年年度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