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稀土独立梦,一开始就像是一场高风险的国运豪赌。它赌的是中国在稀土领域的主导地位,认为总有一天会被打破。但13年过去了,回头看,这一策略的结果并非成功,而是被印度的杀猪盘狠狠宰了,甚至连自己的一些技术进展也成了自打脸的证据。最后,他们才发现,自己从印度进口的所谓印度稀土,实际上还是通过中国转手过来的。这不单纯是赌输了,简直是根本没有站对赌桌。
在2010年,中国因为钓鱼岛撞船事件对日本实施了稀土出口管制。当时,中国将对日本的稀土出口量从2009年的5万吨急剧降低至2011年的约3万吨,造成了40%的供应缺口。这一举动让日本的制造业瞬间陷入困境。由于没有足够的稀土库存,丰田的生产线一度停工三个月,整个汽车产业链受到严重冲击,客户投诉也不断。 就在这一时刻,日本才真正意识到卡脖子意味着什么。从那一年起,日本开始全力推进稀土突围计划,政府大力投入资金,试图减少对中国稀土的依赖,打算实现去中国化。然而,这个计划最终在2025年6月被印度的一刀断供给彻底打断了。 为了突破中国的稀土控制,日本在过去13年里采取了很多行动。它与蒙古合作,向澳大利亚矿山投资,甚至在法国建立稀土回收基地,深海采矿的项目更是烧钱到疯狂。仅仅是表面上的投入,日本就花费了上千亿日元。但现实给了他们一记响亮的耳光。 2012年,日本与印度达成协议,印度提供稀土矿砂,日本负责加工和提纯。看起来是双方共建供应链,但事实却大相径庭。印度的技术水平有限,产能也不足,自己都无法自给,哪里能提供足够的矿源?这些所谓的印度稀土,实际上是印度从中国低价购买,然后再转手高价卖给日本。过去十多年里,日本每年都以高价购买假稀土独立,结果却发现这一切不过是一个转口贸易的骗局。 2025年6月13日,印度稀土公司突然宣布中止对日本的稀土原料出口,理由是要优先保障本国电动车产业的原料需求。在中国于4月收紧稀土出口的同时,也重拳打击了东南亚和印度的灰色转口通道,导致印度也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面对这种局面,印度只能选择优先保障自己的产业需求,最终断供了日本。这时日本才猛然意识到,过去13年努力搭建的稀土替代通道,实际上只是一条从中国兜里转手的回头路。 被突然断供的日本,开始尝试寻找新的出路,是否能通过技术突破解决稀土问题?有两个方向:一是通过技术进步来减少对稀土的依赖,二是尝试自主开采稀土。看似可行的两个方案,最终却都以失败告终。最典型的例子是,索尼尝试回收旧款PS4,但从10万台主机中回收的稀土仅为200公斤,连最基本的边角料都不够;还有帕特腊公司研发的无稀土磁铁,制造成本增加了12%,比使用传统稀土材料更贵,实在是得不偿失。 至于自主开采,日本早在2013年就探测到南鸟岛附近海底蕴藏着大量稀土,最乐观估计甚至可以供应全球数百年。听起来很有前景,但问题是根本无法开采。深海采矿技术门槛极高,成本也非常高昂。即使到2025年7月,日本计划尝试试采一批海底稀土泥浆,但仅仅前期的费用就高达120亿日元(约8300万美元),而且每吨泥浆中只能提取2公斤稀土,成本几乎是天文数字。 回顾整个稀土局势,实际上,中国的稀土优势并非建立在单纯的资源垄断上,而是构建了一整套完整的产业生态体系。从开采、冶炼、提纯到下游磁性材料的生产,中国几乎垄断了整个链条。2023年,中国在全球稀土市场的占比仍超过60%,尤其在重稀土提纯领域,占比更是超过90%。这些高性能的永磁材料和稀土化合物,几乎全部由中国生产。如今,全球依赖的不是单一矿源,而是中国的整体产业体系。背后是多年来的持续投资、技术封锁、政策护航与全球话语权的重塑,这才是真正的战略优势。对于那些梦想打破中国稀土优势的国家来说,他们的排华梦终究是空想。中国通过多年的积累,稳固了每一个环节,最终形成了牢不可破的全球稀土秩序。谁想打破这个秩序,就得付出巨大的系统性成本。而中国的稀土产业,正是以这种系统性优势,确保了自身的全球领导地位。未来,我们要做的,不是单纯的防守,而是继续推动技术升级、加强上下游协同,守住产业底盘,扩大国际话语权。等到其他国家折腾够了回头看,仍然会发现,中国才是最稳妥的合作伙伴。 总的来说,日本的稀土独立梦是一场战略上的失误。它低估了中国在全球稀土格局中的生态位,同时也低估了自己在技术和供应链成本上的短板。经过13年的投资,结果却是成本飙升、技术滞后、外部背叛、资源紧缺,开采难度几乎等同于登月。中国之所以能够在稀土领域占据全球主导地位,不是因为资源垄断,而是凭借系统性的产业护航和技术实力。未来,我们更应保持耐心,推进产业升级,确保中国在这一领域的长期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