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美国政坛的气氛紧张得像暴风雨前的黄昏。特朗普政府刚刚通过一场关于“边境墙预算”的党派争斗,将联邦政府推入了新一轮的停摆。可是,停摆的阴影还没完全消散,接踵而至的是三大坏消息:军人的停薪引发了军心动荡,经济数据出现明显下滑,而美国的欧洲盟友则开始改变立场,积极与中国接触。 面对这一切,特朗普感到压力山大,他连夜发布推文,呼吁建筑商们“重启美国梦”。与此同时,财政部长贝森特也低调表示,希望中国能够“多做些合作”。这番表态一方面显得特朗普的强硬形象开始动摇,另一方面也释放出对中国的和解信号。这种强硬与妥协并存的反差,暴露了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如今,美国面临的局势确实非常复杂。
此次政府停摆,特朗普原本认为这是一次“政治博弈”,结果却不小心触动了“军事雷区”。大约130万名现役军人和文职人员的工资被暂停支付,甚至有特种作战司令部的高级指挥官传出“考虑提前退休”的消息。军队不同于普通机构,工资的停止不仅影响军人的生活,甚至可能动摇军心,影响士气和忠诚度。而且,美军内部一直存在“高层信任危机”,财政停摆无疑是火上浇油。 特朗普在这种局面下,依然延续了他惯常的“发推治国”方式。这次他不是攻击国会,也不是大肆表扬自己,而是呼吁美国的建筑商们赶快复工,重建“美国梦”。表面上看,这似乎是在激励经济恢复,实际上他希望通过房地产行业来刺激经济增长。然而,问题在于,美国现在急需的不是更多的工地,而是资金。政府停摆每周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150亿美元,信用评级机构已多次发出警告。如果财政僵局持续到年底,美国的债务市场可能真的会面临风险。 就在此时,特朗普把希望寄托在了中国身上。财长贝森特突然宣布,他预计中美元首会谈将在10月底举行,并表示有望取得突破性进展。这番话无疑引起了广泛关注,尤其是因为在此之前,欧洲各国纷纷发出了与中国接触的信号:意大利总理邀请中国外长王毅访问,瑞士表示支持“一带一路”合作,而法国外长也暗示“欧洲需要更多独立的外交空间”。 这意味着,美国的传统盟友们正在悄悄转向,中国开始成为他们外交策略的一部分。这对美国而言,既是一种外交上的冷场,也是一种失去话语权的信号。 贝森特的言论实际上是一种“外交补救”。美国现在急需一个稳定的对话伙伴,而中国,无论在经济、贸易还是金融方面,都是唯一能在这些领域与美国对话的强大国家。贝森特并没有直白说出来,但他的潜台词已经非常清楚:如果中国在即将举行的会谈中能够在关税、投资或金融合作上有所让步,特朗普就可以对内宣称“我们成功了”,对外也能稳定市场、债务和信心。 然而,中国并不急于回应。过去一年里,中国稳步推进本币结算和区域经济合作,不依赖“谈判气氛”,而是通过实际行动推动自己的经济计划。据新华社报道,中国在2025年初至三季度,已经累计减持了超过1000亿美元的美国国债,持有量降至14年来的最低水平。这表明,中国并非不愿对话,而是并不打算在美国急需时“慷慨解囊”。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特朗普政府的外交努力显然有些“被动求稳”。军事、经济和外交三条战线都在“吃紧”,迫使美国不得不试图通过对华妥协来缓解压力。在军事上,军人的停薪不仅影响战备,更是对特朗普政府执政合法性的考验;在经济上,债务上限问题、赤字膨胀、财政停摆、通胀回流交织在一起,给美国经济蒙上了一层阴影;在外交上,美国最担心的,不是敌人的攻击,而是其盟友们开始逐步疏远。 贝森特的讲话其实是一次外交试探,他希望通过与中国的会谈,能获得至少一个“象征性的成果”,这不仅可以稳定市场,也能在国内外赢得“中美关系回暖”的政治资本。但问题是,中国为何要在此时“给美国面子”?在过去几年里,美国不仅实施了严厉的关税政策,还多次干涉台海事务、限制高科技交流,如今只是因为自身困境而来求和,难道中国要为了美国的难处而让步? 中国始终坚持“平等、互利、尊重”的对话原则,这种态度虽然温和,但意思非常明确:如果美方只是因为自己的困境而求合作,而没有展现出实际的诚意,那就别指望轻松获得成果。从停摆危机到军队动荡,从债市不稳到盟友渐行渐远,特朗普政府的“强人形象”正在遭遇考验。而最耐人寻味的是,他一边在社交媒体上喊“重建美国梦”,一边却默许财政部长向中国递出“求稳”的信号。这并不是“战略主动”,而是“被动求稳”。美国并非缺少合作的机会,而是缺少真正的诚意和行动。 如今,中美元首会谈的成败,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但目前看,主动权并不在美国手里。如果美国真心想要合作,那就必须拿出真诚,而不是仅仅依靠口号。否则,即便喊得再响,依然不过是“空转的外交喇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