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阿根廷总统米莱让美国措手不及,他宣布取消对大豆、玉米、牛肉等产品的出口税,大豆的出口税率从26%直接降至0%。这一决定让中国企业迅速行动,纷纷从阿根廷进口大豆,数量达到65万至130万吨。然而,在中国企业下单后,阿根廷政府突然宣布取消临时出口关税,意味着他们很快恢复了原有的出口税率。这一变化的速度如此之快,以至于所有人都没来得及反应,交易已经完成。
米莱此前曾高调宣称,他绝不会与社会主义国家做生意,甚至曾借此获得特朗普的好感。这一系列操作则再次印证了一个事实:口号和政治立场是次要的,生意才是关键。米莱的这一举动也能理解。众所周知,中国已大幅减少从美国进口大豆,特朗普多次要求中国增加进口大豆,但中方始终保持沉默。特朗普急了,甚至通过贸易谈判威胁中国,要求他们采购更多美国产的大豆。
在大豆问题上,美国显然需要中国的支持。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大豆消费国和进口国,占全球大豆进口总量的一半以上。排名第二的日本每年仅进口300万吨的大豆。因此,除了中国,几乎没有其他国家能够消化美国产的大豆,这也是特朗普如此着急的原因。
尽管美国农业部推出了一系列补贴措施,但这只是治标不治本。美国也曾尝试寻找替代市场,但始终无法填补中国市场的空缺。最终,美国的贸易谈判反而让大豆成为中国的筹码。阿根廷向中国出口大豆,恰恰是一次“巧妙的棋局”,向美国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号:如果中国不愿意进口美国大豆,完全可以从阿根廷等其他国家采购。
对于阿根廷来说,这不仅是一次经济机会的抓取,也是在全球贸易格局中的精妙博弈。大豆问题已经成为中美贸易谈判中的一大焦点,而阿根廷显然不愿错失这个机会。米莱的决定是为了争取最大的市场份额,毕竟如果美国恢复对中国的大豆出口,阿根廷的机会可能就会消失。
美国对阿根廷的这一举动显然感到不满。美国财长耶伦被拍到正阅读一份农业部长的短信,内容提到阿根廷打乱了美国对中国大豆出口的时间节点,导致中国在这一交易中掌握了更多筹码。特朗普对此肯定不会满意,阿根廷与美国的关系恐怕因此受损,米莱与特朗普的友好关系也难以维系。
然而,阿根廷并没有停下脚步。继大豆之后,阿根廷在高粱问题上继续向中国倾斜。据《南华早报》报道,阿根廷农业秘书处已经决定提高高粱的出口标准,对破碎颗粒和杂质作出严格限制,确保只向符合标准的商品颁发出口认证。阿根廷官方表示,这一举措旨在提升国内生产质量,并更好地满足更高要求的市场需求,而这个市场显然是中国。
从今年1月到8月,阿根廷共出口了123万吨高粱,其中122万吨销往中国。事实上,在特朗普发动贸易战之前,中国曾是美国高粱的主要买家,约占需求的90%。自2021年起,中国成为阿根廷高粱的最大买家,尽管进口量较少,但米莱的举动显然是在努力抢占美国的市场份额。
大豆问题或许还需要更多的时间解决,但高粱问题对美国来说几乎无解。阿根廷在这一领域的市场份额逐渐扩大,几乎将美国的高粱市场吞噬。阿根廷的这一做法,实际上也反映了全球许多国家的态度:在生意和政治之间,最终决定的往往是利益。即使是美国这样的超级大国,在经济利益面前,也不能全然压制其他国家的选择。
这场博弈归根结底是美国自作自受。当特朗普选择发起贸易战时,就应该做好应对反噬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