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发改委的发布会让我想起一个有趣的现象:每次政策利好出台,总有一批散户兴冲冲地冲进去,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这不,新一代智能终端概念刚火起来,我身边就有朋友栽了跟头。
看着发改委发布的四大应用场景和三大推进举措,确实让人心潮澎湃。工业质检、智能家居、健康管理、安防巡逻…每一个都是万亿级市场。但作为一个在资本市场摸爬滚打多年的老手,我更关心的是:这些利好真的能转化为股价上涨吗?
记得去年某次重大政策发布后,相关概念股集体高开低走,追高的散户至今还没解套。这让我深刻认识到:在股市里,政策和股价之间永远隔着一道看不见的墙——机构资金的态度。
说到这儿,不得不提牛市里最常见的四个坑:
我有个朋友老张就栽在第三个陷阱上。去年他重仓了一只连续涨停的"明星股",理由是"强者恒强"。结果呢?股价腰斩后再腰斩。
看看这只票的走势,是不是很诱人?快速拉升后的回调,像极了"空中加油"。很多人会想:上次调整后直接涨停,这次肯定也能复制。
但真相是:
为什么会这样?关键就在于没看懂资金语言。我用量化工具追踪发现:
橙色柱体代表机构参与度。很明显,涨停时机构已经在撤退了。这就是典型的"诱多"手法——用漂亮走势吸引散户接盘。
回到开头的智能终端概念。政策确实给力,但具体到个股上:
首先得看有没有真金白银进场。我常用的方法是观察三个维度:
其次要避开"三不原则": 不看冷热(别追涨杀跌) 不看涨跌(重趋势轻价格) 不看高低(便宜不是买入理由)
最后记住一点:在这个市场里,"专家"的话听听就好。真正靠谱的只有数据——那些反映大资金真实动向的量化数据。
面对如火如荼的智能终端产业革命:
记住发改委发布会传递的真正价值:不是让你明天就去满仓AI概念股,而是提示了一个长期产业趋势。具体到操作层面,还是要回归到最本质的问题——谁在买?谁在卖?
特别声明: 本文所涉信息均来自公开渠道,仅供交流参考。市场有风险,决策需谨慎。本人不推荐任何具体标的,也不提供操作建议。谨防各类以本人名义进行的非法证券活动。若发现侵权行为,请及时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