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寒冬”下的价格松动与未来走向
自2023年春季——彼时三四月间——中国房地产市场悄然掀起了一轮激烈的“降价风暴”。
这场风暴的开端,以昆山两家开发商的激进行动为标志:他们公然将备案价大幅下调至八折出售,结果引来了当地房管部门的紧急约谈。然而,风向很快转变,在广东惠州,一家开发商将原本定价每平方米一万四千元的房源,竟以惊人的五折抛售,这一举动反而获得了当地监管部门的默许和认可。如此种种迹象表明,越来越多的房企,正将“降价促销”作为绝地求生、自救图存的关键策略。
与此同时,二手房市场的冷清景象更令人触目惊心。即便是在北京、上海这类经济脉搏强劲的一线城市核心区域,房源也变得奇货可居——并非没有房源,而是挂牌量急剧膨胀,市场供过于求的阴影笼罩。若房东不肯忍痛割爱,动辄让价数十万元,房屋便如同被施了“定身咒”,难以脱手。倘若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中小城市,二手房的变现难度更是雪上加霜。
这股席卷楼市的“降价潮”背后,潜藏着两大核心驱动力:
首先,宏观层面的调整趋势已不可逆转。房地产市场的结构性调整已然清晰可见,无论是手握巨额库存的开发商,还是急于套现的二手房东,都必须顺应大势。主动回调价格,是确保资产得以流通的唯一途径,否则,大量房产恐将长期滞留,最终演变为难以处置的“烫手山芋”。
其次,商品房库存的积压已达到严峻地步。开发商的销售引擎失速,唯有通过大幅降价清理库存,方能迅速回笼急需的运营资金。对于二手房主而言,现实更加残酷:在新建商品房普遍滞销的当下,购房者自然更倾向于选择更具吸引力的新房,二手房若想找到接盘侠,幅度不大的降价根本无济于事,只有大幅让利才存有一线生机。
面对这场价格松动,政策面也展现出了一定的灵活性与积极态度。广州、珠海等城市已经松绑了此前严格的“限价令”,赋予开发商更大的自主权,允许他们根据市场实际情况自行决定是否需要通过降价来刺激销售。就连官方媒体也对此现象做出了正面解读。《中国房地产报》的评论文章明确指出,应赋予开发商更大的价格自主权,支持他们通过降价自救,加速资金链的周转与回流。
基于此种态势,业内人士预测,从明年开始,国内楼市或将迎来一轮更深层次的“降价高峰”。当前中国楼市面临的挑战是多维度的:产能过剩、居民购房支付能力被削弱,加之社会老龄化趋势的负面影响。如果明年开发商和二手房东仍不采取积极的降价策略,恐将难以将手中房源有效变现。
然而,如果明年楼市果真迎来新一轮“降价潮”,将有两类群体从中受益:
其一,资金相对紧张的刚需家庭。 面对婚房、子女教育、落户等刚性需求,许多家庭尽管急需置业,但自身的资金储备并不充裕。开发商和房东的降价促销,无疑是为他们大幅降低了购房门槛和成本。因此,对于这部分迫切的刚需群体而言,市场下行带来的价格回调是实实在在的利好消息。
其二,开发商自身的“止血自救”。 降价看似是利润的让渡,实则是避免系统性风险的关键举措。当前销售疲软,主要原因在于经历了三年疫情的冲击后,民众的购买力大为减弱,已无力支撑此前的高昂房价。如果开发商能主动通过降价加速去化、回笼现金,尽管单笔利润缩水,但现金流状况将显著改善,从而有效避免企业破产倒闭、项目烂尾的悲剧性后果,维护了行业的整体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