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安信基金陈鹏的一番话让我感触颇深。这位22年经验的老将说成长投资要"顺人性而为",更要警惕"伪成长"陷阱。这话说得太对了!作为一个在股市摸爬滚打多年的老韭菜,我深知人性的弱点在投资中是多么致命。
陈鹏的投资方法论很有意思:"在景气行业中寻找优秀公司"。这与我的投资理念不谋而合。我发现大多数散户(包括当年的我)总是被短期热点牵着鼻子走,却忽视了最本质的东西——资金流向。
说到资金流向,不得不提一个有趣的现象:牛市多暴跌。这话听起来很反常识,但却是事实。相比于熊市,牛市中的调整往往来得更激烈。为什么?因为人天生厌恶损失,一看到调整就容易匆忙出局。
我记得2015年那波行情,上证指数从5000多点跌下来时,多少人割肉在地板上?事后看都是血泪教训。但当时那种恐慌情绪下,谁能保持理性?
这种现象在行为金融学中被称为"损失厌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卡尼曼的研究表明,人们对损失的痛苦感是同等收益快乐感的2-2.5倍。这就解释了为什么牛市暴跌时人们会如此恐慌。
从我多年的观察来看,牛市中的暴跌通常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是资金真的在出清。熊市里巨量抛盘没人接,但牛市流动性好,有些资金就会选择用巨量抛盘快速切换仓位。大多数人相信"急跌不怕",结果就被主力轻易逃脱。
第二种更常见——主力洗盘。牛市里大家都有点赚头,小震荡吓不到人,所以主力只能用更剧烈的震荡来恐吓散户。这种调整往往会持续好几天,直到摧毁你的意志为止。
看看这张K线图就明白了。数字①②标注的区域调整时间远超前面几次,已经不能用短调来形容了。这就是典型的牛市洗盘手法——雷霆万钧式的调整。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要问:那我们怎么分辨是真出货还是假洗盘?我的答案是:看数据!
走势本身就是大资金用来掩盖真实意图的工具。要想看清本质,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交易行为数据才是关键。
这张交易行为数据图是我用了十多年的量化系统提供的。图中橙色柱体就是反映机构资金活跃程度的「机构库存」数据。「机构库存」越活跃,意味着参与交易的机构资金越多、时间越长。
可以看到,虽然股价跌宕起伏,但「机构库存」数据持续活跃,说明机构资金一直在参与交易。这种情况下,我们有什么理由比机构还胆小?
不过也要警惕另一种情况:
这张图就是个反面教材。前期走势和前一只股票很像,都是震荡向上。但最后一次调整后不再上涨了。为什么?因为「机构库存」数据消失了!这说明机构资金已经撤离。
这就是陈鹏说的"伪成长"陷阱——表面光鲜亮丽,实则缺乏持续竞争力。很多散户就是栽在这种股票上。
经过这些年的摸爬滚打,我总结出几点心得:
最后想说,市场永远有机会,关键是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对我而言,「机构库存」这样的量化数据就是最好的工具之一。
声明:本文所涉信息均为公开资料整理而成,仅供交流参考。文中提及的任何个股及操作方法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内容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