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公布了第19轮对俄制裁方案。这一次,欧盟的制裁显得有些扑朔迷离,表面上看似是为了打击俄罗斯,实际上却意外地让中国的炼油厂和石油贸易商成为了“主要目标”。这引发了不少疑问,欧盟究竟是为了乌克兰出气,还是别有用心,想顺带“收拾”一下中国呢?
冯德莱恩这次出手不小,直接把俄罗斯的原油价格上限从60美元一桶削减到47.6美元。这一举措,意味着俄罗斯的石油收入将进一步缩水。冯德莱恩在新闻发布会上信心十足地表示,过去三年,俄罗斯在欧洲的石油收入已经减少了90%,而这次的“关水龙头”行动,将彻底切断俄罗斯的收入来源,看起来像是要一击致命。
不过,这一说法也有漏洞。冯德莱恩所说的“90%的收入损失”仅仅指的是欧盟市场,而事实上,俄罗斯早就把石油出口的重点转向了亚洲,尤其是中国和印度。此外,欧盟内部并非铁板一块,冯德莱恩之所以推动如此激进的措施,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掩饰欧盟内部日益加剧的矛盾。
比如,中欧一些国家,比如匈牙利和斯洛伐克,因为长期依赖俄罗斯的能源和贸易,在制裁上常常成为“绊脚石”。在2024年,匈牙利还否决了第16轮制裁中,禁止俄罗斯农产品进口的关键条款。而在同年的12月,波兰和匈牙利因为制裁问题闹得不可开交,最终导致第18轮制裁中,全面禁运俄罗斯煤炭的条款被迫删除。这种情况让欧盟在处理制裁时,常常面临困难,所谓的“团结一致”早已名存实亡。
除此之外,美国的压力也让欧盟喘不过气来。特朗普的要求非常直接,就是对购买俄罗斯石油的国家,比如印度,征收100%的关税。虽然欧盟并没有完全采纳这一建议,但美国的压力迫使欧盟在对俄制裁上做得更为强硬。美国财长贝森特明确表示,除非欧盟对俄罗斯石油买家采取更严厉的措施,否则美国不会对其他主要买家征税。
然而,这一系列的制裁措施并未达到预期效果。俄乌战争进入僵局,之前的18轮制裁未能显著削弱俄罗斯的战争能力,欧盟因此不得不寻找更具冲击力的经济武器来打破僵局。最具争议的举措之一,就是动用冻结俄罗斯主权资产本金的计划。欧盟提出的这个“赔偿贷款”计划,实际上是把冻结的1940亿俄罗斯主权资产用于提供给乌克兰,等于把账算在俄罗斯头上。
这一举动引发了广泛的法律争议,法国和比利时等国对此表示担忧,认为这会损害欧元作为全球储备货币的信誉,进而影响其他国家对欧洲金融体系的信任。毕竟,如果能动俄罗斯的资产,未来谁又能保证自己的资产不被冻结?
而对于欧盟来说,失去俄罗斯的廉价能源,通货膨胀问题日益严重,经济遭受了巨大的打击。2023年,欧盟的GDP增速几乎为零,与2021年的繁荣相比,差距显著。德国和法国的工业产出大幅下滑,民众的日常生活也变得更加困难,电力、燃料和食品价格飙升,低收入家庭的食品开支占比从大约25%增至近40%。
相比之下,俄罗斯则通过调整战略,成功实现了“东向”能源出口,印度、中国和土耳其成为了主要的买家,尽管失去了欧洲市场,俄罗斯的经济影响相对较小。普京在2023年9月宣布,俄罗斯的GDP已经恢复到2022年的水平,外汇储备也稳定在6000亿美元以上。
更值得注意的是,欧盟的制裁措施对中国的影响越来越明显。中国的炼油厂和石油贸易商成为了制裁的重点对象,而高科技出口的管制也严重限制了与中国的科技合作。特朗普政府曾要求欧盟对中国和印度加征关税,尽管欧盟没有完全采纳这一建议,但通过制裁俄罗斯的方式,实际上是对中国和印度的产业进行间接打压。
这种表面制裁俄罗斯,实际上却同时打压中国的做法,引发了关于地缘政治的讨论。欧盟对不同国家的态度也不尽相同,印度作为俄罗斯石油的最大买家,似乎并没有受到同样的压力。这种“选择性执法”的做法,使得人们不禁怀疑,欧盟是否真的只是针对俄罗斯,还是另有企图。
总体来说,欧盟的第19轮制裁,虽然看似展现了强硬的姿态,但实际上暴露了其内部矛盾和经济困境。这场制裁背后,反映的是欧盟在全球化时代中的困境。制裁这种双刃剑,不仅伤害了俄罗斯,也在一定程度上伤害了欧盟自身,最终受害的还是普通民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