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现在急得快要抓狂了。他想亲自与中国谈判“买豆子”的事情,表面上看是为了“拯救农民”,实际上,他是在试图通过谈判桌抢占主动权。但问题是,直到今天,中国从来没有给他过“面子”。
首先,看看特朗普的算盘。他明明是自己挑起了这场关税冲突,现在却站出来说“在最后四周要与中方见面,把大豆列为重点议题”。看似是他主动出击,实际上却是他迫于压力的反应。因为他背后的支持者——尤其是种大豆的农民——现在比任何时候都更脆弱。
中国一直是美国大豆最重要的买家之一。然而,关税战爆发后,中国加征了报复性关税,使得美国大豆在价格和竞争力上严重受损。于是,中国的买家纷纷转向了巴西和阿根廷,导致在今年的收获季节,中国几乎没有向美国购买大豆。这种“零订单”是前所未见的强硬态度。
特朗普现在将这件事提到台面上,完全是因为国内压力太大——种豆农民的生存问题已经变成了一个政治问题。如果特朗普连这一点都解决不好,他所谓的“保护农民”形象就会崩塌。
但是,特朗普不能忘记,他正是这场贸易战的挑起者。他现在向中国求“网开一面”,实质上是希望中国在他制造的困境中给他找个台阶下。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中国的应对策略。中国并不是没有选择,买大豆并不一定非得买美国的。中国已经有了多元化的供应来源,而这种结构性差距是美国急也弥补不了的。
实际上,中国转向南美国家采购大豆并不是新鲜事。今年上半年,巴西对华的大豆出口大幅增长,已经超越美国,成为中国最大的供应国。据报道,仅在8月份,巴西向中国出口的大豆就达到了1049万吨,占中国进口大豆份额的绝大部分。而中国那个月的整体大豆进口量接近1400万吨,仅次于5月的历史第二高纪录。
这意味着,中国早就准备好了“买不买美国豆”的双重选项。当特朗普说要谈时,中国早已通过囤粮、调整供应结构并签订南美的合约,为可能的变化做足了准备。
更重要的是,中国已经明确表示,如果美国想恢复大豆采购,必须先做出让步。中国商务部曾表示,美国必须取消那些“不合理的关税”,才能为恢复采购创造条件。也就是说,中国已经为这场谈判设置了门槛,而不是单纯地“白给”美国。
在这样的背景下,特朗普的“面谈买豆”要求看起来就像是高声喊道:“你给我解禁吧。”但中国显然不会在自己底牌暴露之前轻易做出妥协。
现在,问题来了:特朗普真的能让中国愿意买回美国的大豆吗?答案似乎并不乐观。
首先,美国农民能撑多久?一年辛苦种下的大豆,如果卖不出去,就是亏本。特朗普希望通过谈判达成协议,为农民找到一个出路,但市场和产业结构的力量并不是他能够轻易控制的。
其次,中国有没有必要承担这个风险?中国买大豆并不缺供应商。如果美国在关税和贸易方面坚持不放手,中国更有可能继续从南美采购。即使特朗普再怎么喊叫,也改变不了中国对供应商的选择权在自己手中的事实。
最后,这场谈判很可能会变成一场持久战。大豆只是中美贸易博弈中的一张重要牌,中国不会因为这点小事就让步,除非美国在其他领域做出重大妥协。如果谈不成,中国可能会继续抵制;即使谈成,可能也只是部分妥协。特朗普如今的“高压示好”策略,并未必能撼动当前博弈的平衡。
因此,最终的结局可能是:特朗普再怎么喊得再响,中国依然坚定立场,继续稳住底线;美国农民的仓库里依旧堆满了大豆;而特朗普则被国内的政治压力逼得左右为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