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30日,彭博社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称,中国矿产资源集团已要求国内钢厂暂停签订任何新的美元计价必和必拓海运铁矿石合同,包括已在运输途中的货物。
仅有少量抵达中国港口的必和必拓铁矿石现货仍可交易,但这些资源均以人民币计价。 这一禁令标志着自9月初中方暂停购买必和必拓金布巴粉矿后的行动升级。
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在10月1日公开回应,称中方决定“令人失望”,并希望问题迅速解决。 他强调铁矿石贸易对中澳经济的双重贡献,但承认价格谈判中常出现此类摩擦。
中国与澳大利亚的铁矿石贸易博弈并非突发。 回溯2004年,中国首次以宝钢为代表参与国际铁矿石谈判,但长期处于“规则接受者”地位。
2005年度铁矿石价格暴涨71.3%,2006年再涨19%,2007年虽降至9.5%,但四年累计涨幅达165%。 中国钢铁企业分散采购的模式削弱了议价能力,国际矿商屡屡利用价格操纵权获利。
转折点发生在2022年7月。 中国矿产资源集团成立,整合国内钢厂采购需求,旨在以集中采购模式打破国际矿商的定价垄断。 同年,必和必拓首船人民币结算铁矿石靠泊山东日照港,完成近1亿元交易,标志着澳矿企业首次在港口现货贸易中接受人民币结算。
人民币结算铁矿石的尝试早已埋下伏笔。 2019年,中国钢企与南非、乌克兰签署人民币计价合同;2020年,必和必拓多次以人民币完成跨境交易;2022年,力拓公司以人民币销售150万吨铁矿石。 这些探索虽规模有限,却逐步动摇美元在大宗商品贸易中的绝对主导地位。
全球“去美元化”浪潮为人民币结算提供外部动力。 2023年3月,巴西与中国达成协议,贸易结算不再使用美元作为中间货币,直接采用本币交易。
同月,阿根廷宣布停止用美元支付中国进口商品,转而使用人民币。 印尼、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也推动本地货币结算,减少对美元的依赖。
美元霸权的松动源于其自身缺陷。 2022年美联储激进加息,导致多国债务危机加剧,而美国将SWIFT系统武器化、冻结他国外汇储备等行为,加剧全球对美元信任危机。 截至2023年第一季度,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占比降至58.4%,为1995年以来最低水平。
中国铁矿石供应多元化战略同步加速。 西芒杜铁矿项目进入开发阶段,预计年内出矿,将新增1.2亿吨年供应能力。
国内废钢回收体系加快构建,每吨废钢可替代1.6吨铁矿石,减排二氧化碳1.6吨。 2022年推出的“基石计划”推动海外权益矿、国产矿和废钢三大资源渠道建设,已有10多个国内铁矿项目开工,新增产能5000万吨。
数据揭示中国市场的权重。 2023年中国铁矿石进口量预计达3.7亿吨,占全球海运贸易量75%以上。 而澳大利亚铁矿石年出口价值约1160亿澳元,对华出口占比高达80%。 若失去中国订单,必和必拓等矿企将面临严重收入缺口。
人民币国际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覆盖182个国家,参与者超1450家。
2023年第二季度,人民币在全球支付份额中占2.77%,成为第五大支付货币;在外汇储备中占比2.58%,位列第五大储备货币。 但相比美元41%的支付份额和59%的储备份额,人民币仍处追赶阶段。
谈判桌外的技术细节影响深远。 必和必拓此前尝试的港口人民币结算实为“到岸价交易”,即货物抵港前仍用美元计价,到港后转为人民币销售。 这种模式将运输风险转移给卖方,且承认中国港口作为定价中心,实质上削弱了美元在跨境交割中的核心角色。
历史矛盾加深了谈判复杂性。 2009年力拓“间谍门”事件暴露了铁矿石定价权争夺的激烈程度,而2020年后国际矿商被指控利用数据优势操纵价格。
澳大利亚的两难选择凸显结构性问题。 作为美国盟友,澳方在安全上依赖美国,但经济上与中国深度绑定。
中澳贸易额占澳大利亚总贸易额三分之一,远超美澳贸易。 必和必拓若坚持美元结算,可能永久失去最大客户;而接受人民币,则需重塑支付流程和汇率风险管理体系。
实体产业数据支撑决策逻辑。
同期,大中型钢铁企业国产矿采购成本同比上涨64%,国际矿价波动直接传导至下游产业。 中国矿产资源集团的集中采购模式,旨在通过规模效应压制价格泡沫。
金融市场的联动反应同步显现。 2022年全球减持美债超4500亿美元,日本持有量降至1.06万亿美元低点,中国持有量降至8467亿美元。 各国央行增持黄金储备1136吨,创历史新高,反映出对美元资产安全性的担忧。
矿石品质竞争亦影响格局博弈。 中国对中品位铁矿石需求增加,而必和必拓主力产品金布巴粉恰属此类。 但巴西淡水河谷、南非及乌克兰矿商同样可供应替代品,且均已尝试人民币结算。 供应商多元化使中方具备更大选择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