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政府停摆这出戏又上演了,而且这次还搭上了对华政策的急转弯,这背后的算计可比表面看起来有意思多了。就在中国人欢度国庆之际,美国联邦政府却因为两党恶斗再度“停摆”,而特朗普团队在这种尴尬时刻突然对中国释放善意,这波操作背后的战略焦虑实在耐人寻味。
这次停摆直接原因是参议院未能通过临时拨款法案,但根子是美国政治生态的病态化。民主、共和两党在医保福利、移民政策等问题上互不相让,都把预算谈判当成了选举工具——拨款问题不再关乎民众福祉,而是两党争取自身权益、增强权力、增加选举胜算的手段。结果就是80万联邦雇员被迫无薪休假,国家公园关门,各项经济数据发布受影响。
这已经不是新鲜事了,自1970年代以来美国联邦政府因两党分歧“停摆”已超过20次。但这次不同的是,特朗普政府在停摆的当口,却忙不迭地向中国递出“橄榄枝”,这种看似矛盾的行为恰恰暴露了其困境。
特朗普政府此时对中国示好,背后有精密的政治算计。一方面,政府停摆已经让国内民众不满,特朗普需要转移视线,营造一个“我们在努力维稳”的形象。另一方面,他们心知肚明,中国手上有不少牌可以打——如果中国在贸易、金融等领域有所动作,美国这艘已经漏水的船可能真的会沉。
更现实的是,特朗普的农业州票仓已经快撑不住了。贸易战让美国农业州损失惨重,一些州的大豆农场亏损率超过45%。而这些传统支持者若倒戈,将直接影响选举结果。因此,这番示好本质上是一种政治求生策略,而非真正的外交转变。
面对美国的混乱,中国表现出战略定力,没有选择落井下石,而是继续沿着自己的道路坚定前行:
贸易多元化成果显著:中国与东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持续增长,为中国经济打造了强大的缓冲垫。
金融自主稳步推进:中国持有的美债已降至多年新低,减持美债的行动既冷静又坚定。
全球治理角色提升:随着美国在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中的影响力因停摆而受限,上海正在成为填补治理真空的备选枢纽。
这次美国政府停摆不仅是一场国内政治危机,更暴露了美国全球战略的内在矛盾:
外交缺位的风险:如果美国国务院和财政部等涉外部门实施"大规模永久性裁员",可能导致美国外交决策出现断链,甚至引发热点地区的误判-3。
全球治理的重构:美国在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中的话语权因停摆而受限,这将加速全球治理体系的多极化进程。
经济秩序的动摇:美国政府停摆造成的"数据真空"和"政策失焦",将促使各国加速去美元化布局-。
美国政府停摆这场政治闹剧,恰如其分地勾勒出当今世界格局的变迁图景。一边是政治极化、功能失调的美国,一边是稳健前行、着眼长远的中国。
在可预见的未来,中美博弈仍将继续,但游戏规则正在改变。不再是比谁更强势,而是比谁更有定力;不再是比谁声音更大,而是比谁眼光更远。
美国政府停摆终将结束,但它所揭示的战略态势却不会随之消失。一个更加多极化的世界正在这种混乱与秩序的交替中加速形成,而中国,已经在这场大变局中找到了自己的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