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底,美国的大豆出口到中国几乎停滞,订单降至零。这一变化正好发生在新一季大豆收获季节开始时。根据美国农业部的数据,今年1月至8月,美国对中国的大豆出口量为2.18亿蒲式耳,仅占美国大豆总出口的29%。相比去年同期,中国还是美国最大的大豆买家,购买了价值126亿美元的大豆。而如今,这个庞大的市场却不再购买美国大豆,且美国整个农业出口在前七个月已经下降了53%。对许多美国农民来说,本来指望着将一半以上的产量卖给中国,但如今他们只能面对“零订单”的尴尬局面。 中国买家转向了南美,这一趋势从今年第二季度开始变得更加明显。巴西的大豆出口量创下新纪录,满足了中国市场早期需求的95%。阿根廷也紧随其后,出口量显著增长,至少有10船大豆订单从中国发出。阿根廷的临时降税政策也吸引了大量中国买家。从2024年9月到2025年7月,中国从阿根廷和乌拉圭进口了500万吨大豆。南美国家的大豆出口量出现爆发式增长,阿根廷的2024/25年度大豆出口量达到了六年来的最高点。中国还提前预订了243万吨来自阿根廷和乌拉圭的大豆,这些货物将运送到明年5月。从整体来看,今年晚些时候,中国将从阿根廷和巴西采购约1200万吨大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转变?主要原因是中国对美国大豆加征了高达20%的报复性关税,再加上增值税和最惠国税,最终导致美国大豆的总税率达到34%。这使得美国大豆在价格上失去了竞争力,而南美的大豆不仅价格更为便宜,而且质量稳定。尤其是阿根廷近期的降税政策,使得中国买家纷纷转向南美。而巴西在出口链条上的不断升级,使得其港口和物流设施能够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这一系列的变化导致美国农民面临着库存积压的问题,大豆价格已经下跌超过3%。他们担心这些大豆将无处可去。 与此同时,美国政府停摆的消息传来。虽然政府的各项服务暂时停止,但关税收取依然不会中断。9月30日午夜,政府正式关门,因为国会未能通过支出法案。海关和边境保护局仍然会继续收取关税,而其他部门的工作则受到了影响。这意味着,尽管农民们的销售陷入困境,但他们依然需要面对不断增加的税务负担。自从去年以来,美国对中国的大豆销售已经下降了51%,损失金额高达26亿美元。农业协会表示,这种零订单的情况在新作物年中是前所未见的。美国大豆曾经占据中国市场近一半的份额,如今却被南美大豆挤出了市场。 这一切的根源还得追溯到2018年的贸易战。那时中国暂停购买美国大豆,导致美国农民库存爆满,价格崩盘。尽管美国经过两年努力才恢复市场,但南美已经趁机抢占了市场份额。如今,2025年,又一次陷入困境。虽然中国的大豆进口份额从2020年开始回升,但仍未恢复到战前水平,这次可能会再次倒退。今年4月,美国政府启动了互惠关税政策,随后关税范围逐步扩大。到9月,平均关税从年初的2.5%上涨至18%,整体有效税率达到了17.4%,是自1935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这些关税政策不仅影响了中美之间的贸易,也波及到了欧洲和日本。9月25日,美国对欧盟的汽车进口关税降至15%,但追溯到8月1日。9月,美国还增加了软木和家具的关税,木材税率为10%,家具税率为25%。这些政策导致美国家庭的税务负担增加,每户家庭需要额外支付近1300美元,而制造业成本也因此上涨,尤其是中小型企业面临着更大的竞争压力。 政府停摆对国际贸易也带来了不小的影响。虽然海关仍在正常运作,但其他与贸易相关的服务可能会受到拖延,进口和出口的审批进程变得缓慢。虽然移民执法和边境安全工作仍在继续,但一些重要的部门,如网络安全局,可能会停工。民主党提出的支出法案未能通过,这其中包括延长医疗补贴的内容。 对美国农民而言,最直接的冲击来自中西部大豆主产区。在刚刚开始的收获季节,大豆的买家却寥寥无几,农民不得不寻找其他市场,而欧洲和亚洲的买家数量有限。农业协会已呼吁政府干预,但关税政策始终未做出调整。这种情况在政治上也带来了压力,尤其是对共和党的选票支持产生了影响。2026年的中期选举临近,农业州的支持率面临下滑。 与此相对,南美的大豆市场正欣欣向荣。巴西和阿根廷的出口量不断创下新纪录,巴西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得到了改善,港口、铁路和物流系统都在不断升级。中国买家的采购渠道多元化,降低了市场风险,在谈判时也拥有了更强的底气。与此同时,美国的大豆信誉在全球市场上下降,许多买家开始寻找替代供应商。这不仅使美国的贸易逆差进一步扩大,也让美国经济复苏变得更加困难。 尽管关税收入本应用于弥补预算赤字,但实际情况并未能带来预期的效果。由于经济放缓和税收下降,财政压力加大,消费者物价不断上涨,生活成本增加。制造业也面临着关停潮,中小企业受到的冲击尤其严重,导致工人失业。政府停摆期间,国土安全部继续优先处理关税和移民事务,但其他部门的工作陷入混乱。工作人员被要求无薪上岗,士气低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