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现按钮”已就位:中国债券市场迎来里程碑式开放
9月26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与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发布的一则公告,其影响之深远,或许超出了许多人的预料。这并非一次简单的技术性政策调整,而是中国债券市场对外开放进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里程碑。
截至今年8月末,来自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170家境外机构,已在中国债券市场构筑起高达4万亿元人民币的债券持有规模。这一庞大数字背后,是境外投资者对中国市场日益增长的信心。然而,长期以来,这种信心却常常伴随着一丝隐忧——流动性。
“你知道吗?每次欧美市场一有风吹草动,我们就得被迫卖出中国国债。”一位管理着数十亿美元资产的亚洲多策略基金负责人,道出了境外投资者的普遍困境。在过去,当欧美金融市场风起云涌,引发剧烈波动时,境外机构为了填补保证金缺口,常常不得不选择“割肉”式地抛售手中的人民币债券。这种被动行为,不仅打乱了原有的投资策略,使得原本计划长期持有的债券因临时资金需求而被迫提前出售,导致整个投资计划需要重新规划;更让交易成本直线飙升。“卖出去容易,买回来难。”一位香港基金经理坦言,不仅要支付额外的交易费用,还可能面临更高的买入价格,一次“高买低卖”的操作,可能便会吞噬掉债券票面利息的大部分,甚至全部。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被动抛售极大地放大了投资风险,原本稳健的债券投资,在不确定的市场环境下,变得充满了不确定性。
即便是尝试通过场外市场进行债券质押融资,境外机构也曾遭遇“天价”报价。“我们在新加坡试过场外回购,报价贵得离谱,几乎把所有收益都吃掉了。”上述亚洲多策略基金负责人无奈地摇头,“缺乏透明的定价机制,也没有可靠的第三方托管,风险太大了。”
事实上,中国债券回购业务对境外机构的开放,已然走过了整整十年。2015年,监管部门首次允许境外主权类机构、境外人民币业务清算行、境外参加行这三类机构参与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回购业务。然而,当时的准入范围极其狭窄,仅限于少数特定类型的机构,这让许多渴望获得融资便利的境外投资者感到“给了钥匙,却不让进门”。这种“半开放”的状态持续了近十年,期间,境外机构不断与中国监管部门沟通,希望获得与境内投资者同等待遇。在国际市场上,债券回购作为一种基础的流动性管理工具,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如同呼吸般自然。
如今,这扇大门终于向所有符合条件的境外机构全面敞开。新政策的发布,意味着给境外投资者手中持有的人民币债券安装了一个更加便捷的“变现按钮”。根据新规,主权类机构、人民币清算行与参加行的正回购融资余额,最高可达其持债余额的80%;其他境外投资机构,初期额度也高达50%。这80%的额度,对于绝大多数境外机构而言,已是绰绰有余。假设持有100亿人民币债券,通过回购可融入80亿资金,这对于日常的流动性管理来说,无疑提供了巨大的灵活性。
更值得称道的是,此次额度设置充分体现了监管的平衡艺术。它既满足了境外机构对流动性的需求,又有效规避了过度杠杆可能带来的风险。一位管理着300亿欧元资产的FOF机构亚太区投资总监表示:“我们不是来投机的,是来做长期配置的。适度的杠杆反而有助于提升投资回报,关键是要让总部看到中国市场的吸引力。”
当然,要让境外机构在中国债券回购市场“玩得转”,还需要解决一些操作层面的技术性问题。目前,国际市场通常采用“过户及可使用”的模式,即标的债券从正回购方过户给逆回购方。而中国传统的质押式回购,债券仅在正回购方账户内被冻结,并未发生所有权转移。一位交易员形象地将其比喻为:“就像借车给朋友,国际惯例是把车钥匙给他,中国模式是车还在我这,但我保证不开。” 鉴于此,监管部门此次明智地选择了与国际接轨的“非过户”模式,即正回购方向逆回购方转移债券所有权,并允许其对标的债券进行再质押或转卖。至于传统的质押式回购,则留待未来条件成熟时再行推进。
这不仅仅是一次技术性调整,更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关键一步。设想一下,当境外投资者能够像在欧美市场一样,灵活地运用人民币债券进行融资和流动性管理时,他们对中国债券市场的流动性担忧将大大消减。今年前8个月,境外机构净增持人民币债券已超过1.6万亿元。随着回购业务的全面开放,这一数字有望进一步攀升。“下周我们就会向总部申请增加50%的中国债券投资额度。”一位交易员信心满满地表示,“有了回购这个工具,我们的投资策略可以更加灵活了。”
更具前瞻性的是,中国人民银行正在积极推动中国债券成为香港及全球市场广泛接受的合格担保品。这意味着,人民币债券不仅可以在中国境内实现“变现”,更有望在全球范围内作为优质抵押品发挥作用,进一步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地位。
夜已深,陆家嘴的灯火依旧璀璨。对于那1170家境外机构而言,他们手中庞大的人民币债券资产,终于不再是“沉睡的资产”,而是可以被灵活调动的、富有生命力的投资工具。这个周末,全球各地的投资委员会都在加班研究这份意义非凡的公告。可以预见,下周的中国债券市场,将迎来一波新的配置热潮。毕竟,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加的当下,能够让投资组合拥有更大灵活性的市场,无疑是最具吸引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