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十点后,算法工程师的手机依然响个不停,猎头们正在争分夺秒地为企业寻找合适人选。
一场围绕人形机器人人才的争夺战正在悄然上演。
“现在有2-3年对口经验的工程师,薪资普遍能涨60%以上。”一位专注科技领域的猎头透露,今年以来,她明显感觉到人形机器人公司招人的急切程度。
这种急切背后是整个行业的爆发式增长。
根据招聘平台数据,今年前五个月,人形机器人相关职位需求比去年同期增长了四倍多,投递简历的人数也增加了近400%。
人形机器人曾经只是科幻电影里的角色,如今正快速走向现实生活。
今年下半年,多家机器人公司接连宣布获得大额订单。
优必选拿下2亿多元的采购合同,智元机器人、宇树科技等企业也相继获得了上亿元订单。
订单来了,人才却不够用了。
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最近在不同场合都在发布“招贤令”,直言公司各个岗位都缺人。
这种情况在行业内相当普遍。
一位业内人士分析,虽然现在讨论人形机器人的声音很多,但这个行业真正开始有规模的招聘需求是从去年才开始的。
高校培养的人才偏重理论,而企业需要的是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工程师,这种落差导致合适的人选特别难找。
面对供不应求的人才市场,企业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提高薪资待遇。
查看各大招聘平台可以发现,机器人公司为算法工程师开出的月薪普遍在4万-10万元之间。
这意味着,一个有3-5年经验的工程师,年薪轻松超过百万元。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具有“具身智能相关经验”的人才,企业开出的条件尤为优厚。
与其他岗位要求5-10年工作经验不同,这些岗位往往只需要1-3年经验,但薪资却更高。
为了吸引顶尖人才,企业还使出各种招数。
宇树科技为成功推荐人才的员工提供2000-10000元不等的奖励。其他公司则通过提供项目主导机会、股权激励等方式增加吸引力。
人形机器人需要的人才,很多来自智能驾驶领域。
两个行业的技术基础高度相似,都需要感知、决策、控制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今年以来,智能驾驶行业竞争加剧,发展速度放缓,而人形机器人则展现出广阔前景。
这种反差促使很多智能驾驶领域的工程师考虑转型。
“百度Apollo团队出来的人特别受欢迎,”一位猎头表示,“业内甚至有人开玩笑说百度成了机器人行业的黄埔军校。”
不过,转型并非易事。智能驾驶和机器人面对的实际问题不同,来自互联网公司的人才也需要适应从虚拟世界到物理世界的思维转变。
为什么企业愿意花大价钱招人?因为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正在加速。
在绵阳的一家工厂里,智元机器人的产品已经上岗工作。这些机器人能够连续作业,搬运效率从最初的三分钟一次提升到了35秒一次,已经接近熟练工人的水平。
更贴近生活的例子来自长沙。一位投资者花30多万元购买了人形机器人,以每天8000元的价格出租。
结果预约不断,短短几个月就收回了成本。这种商业模式的可行性让更多人看到了人形机器人的市场潜力。
据统计,仅今年夏季的两个月内,人形机器人领域就发生了45起融资事件,总金额接近125亿元。
资本的涌入为企业提供了支付高薪的底气。
面对动辄百万的年薪,业内也有冷静的声音。
一位机器人公司创始人坦言,当前市场给的薪资存在泡沫。他的公司选择自己培养年轻人,而不是花大价钱挖角。
对人形机器人的技术前景,业内人士看法也不尽相同。
一位大学研究员认为,虽然现在很火热,但人形机器人要真正进入日常生活,可能还需要5-10年的技术积累。
即使是行业领头羊特斯拉,也在今年夏季宣布暂停Optimus的量产计划,进行技术调整。这说明整个行业还面临不少技术挑战。
对于想要进入这个领域的技术人才,业内人士给出了建议。
首先,需要明确自己的职业规划。如果想快速成长并参与核心项目,中型企业或初创公司可能提供更多机会,如果看重规范培训和职业稳定性,大厂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其次,跨界转型需要做好心理准备。不同领域的工作方式存在差异,需要时间适应。
最后,保持学习能力很重要。这个行业技术更新快,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跟上发展步伐。
虽然目前的热潮可能包含泡沫,但长期来看,人形机器人行业的发展前景值得期待。
随着技术成熟和应用场景拓展,人才需求将从现在的算法专家,逐步扩展到制造、测试和应用开发等更多领域。
行业的真正爆发可能需要时间,但人才争夺战已经打响。对于技术人才来说,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参考资料
1.豹变:《人形机器人企业招聘市场观察》,搜狐网,2025-09-25
2.中时新闻网:《大陆人形机器人企业人才争夺战》,2025-09-25
3.新浪财经:《人形机器人行业人才需求激增》,2025-09-25
4.搜狐网:《宇树机器人技术进展与行业影响》,2025-08-17
5.财经网:《人形机器人领域薪资水平分析》,2025-09-25
(老A)
下一篇:深夜,特斯拉突发跳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