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本哈根这几天的气氛有些异样。街头到处是巡逻的警车,港口整齐停靠着德国“汉堡”号护卫舰,连天上的民用无人机都不见踪影。
原因在于,丹麦政府自9月29日起下达了一道特别命令:全国无人机禁飞,持续五天。因为10月1日,欧盟各国领导人将在哥本哈根召开非正式峰会,重点议题是欧洲防务以及对乌克兰的援助。
但问题随之而来:一场普通的峰会,为什么会搞得像临战一样?这场全面的“空中封锁”,真只是安全措施,还是另有隐情?究竟是谁在操控那些神出鬼没的“幽灵无人机”?
事实上,这股紧张氛围并非凭空而来。过去几个月,欧洲多地不断传出“无人机风波”。事件最早可追溯到乌克兰战事。波兰和罗马尼亚这两个与乌克兰接壤的北约成员国,屡次报告发现可疑无人机入侵领空,有的直接掠过军事基地,有的在弹药库上空徘徊。这些无人机飞行高度极低,常常逃过雷达监控,没有任何标识,也没造成直接破坏,更像是在秘密侦察。
往北看,挪威的北海油气平台同样遇到过“不速之客”。石油工人曾亲眼看到可疑飞行物在平台周边盘旋。虽然没有事故发生,但考虑到这些设施是欧洲的能源命脉,难免让人心生寒意。至于丹麦本土,哥本哈根的陆军基地、博恩霍尔姆岛的雷达站,也都报告过类似情况。
这些无人机操作娴熟,似乎对当地防空系统了如指掌。更令人不安的是,迄今为止没有一架被击落,也没有嫌疑人落网。这种“只探不打”的模式,明显更像在测试、在侦察,而非单纯破坏。欧洲空中安全监管机构的数据也显示:无人机干扰事件在短短两个月里几乎翻了一倍。
在这样的背景下,丹麦的“禁飞令”就成了一个信号:它是欧洲第一个采取强硬措施的国家。而欧盟层面也在酝酿一项更大的计划——修建所谓“无人机墙”。其目标是把东部边境打造成一道高科技防御屏障,借助雷达、红外、干扰器和拦截系统,来识别和阻止任何可疑飞行物。
但问题的关键依旧是:这些无人机到底是谁放的?目前主要有三种猜测。
第一,俄罗斯。
这是许多人首先想到的对象。从战略角度看,俄罗斯的动机最直接:借无人机行动测试北约的反应能力、暴露技术漏洞,同时制造心理压力,让欧洲民众在家门口感受到威胁,从而动摇援乌的决心。
不过,俄罗斯方面当然予以否认。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反指西方“自导自演”,目的不过是炒作威胁,增加军费,为“无人机墙”寻找理由。她甚至暗示过往的北溪管道事件就是例证。问题在于,欧洲至今也没有拿出任何能确凿指向俄罗斯的证据。
第二,乌克兰或亲乌势力。
考虑到战场僵持、援助减缓,乌克兰确实有可能希望通过制造危机来推动欧盟加大支持。如果欧洲本土出现“战火外溢”的迹象,那么峰会或许更容易在援助问题上达成共识。
当然,这一做法风险极大。一旦真相曝光,乌克兰的国际形象将受到严重打击。但也不能忽视,战争进行到今天,乌克兰对外援助的依赖越来越深,一些“非官方组织”或许会冒险采取类似行动。
第三,北约本身。
这一猜测多半来自俄罗斯的反向炒作,但逻辑上并非全无可能。如今欧洲内部“援乌疲劳”愈发明显,若要继续推动防务一体化、增加军费投入,就需要一个足够的理由。一个看不见敌人的威胁,反而是凝聚共识的最佳借口:没有伤亡、不留痕迹,但足够引起恐慌。媒体也指出,这类“灰区威胁”确实能在联盟内部形成“必须行动”的共识。
三方都有动机,但目前都没有确凿证据,这场“罗生门”只能继续上演。
回到丹麦的做法,虽然看似激进,但在信息不明、风险难测的情况下,全国禁飞未尝不是一种最稳妥的保险。毕竟,如果在峰会现场真有一架无人机闯入,不管是真是假,足以酿成外交风波。
然而,从长远来看,真正的挑战在欧盟层面。所谓“无人机墙”听起来前景美好,但现实却复杂:投入巨大、技术难以统一、各国防务政策和主权意识差异明显。再加上欧洲内部鹰派与鸽派的分歧、对美国可靠性的疑虑,这条“无人机墙”恐怕很难顺利建成。
这场风波折射出的是欧洲防务的根本矛盾:既想战略自主,又难摆脱对美国和北约的依赖;既要对俄保持强硬,又担心刺激局势。无人机的出现,更像是一场“压力测试”,让欧洲暴露出分裂和短板。
可以预见,哥本哈根峰会或许能在严格安保下平稳结束,但这场由无人机引发的猜疑和恐慌,却不会轻易消散。真正的危险,不只是空中飞行物本身,而是欧洲内部逐渐扩散的信任危机。
无人机是谁放的?现在没有人能给出答案。但它们留下的阴影,已经足以让欧洲陷入更深的战略反思。
---
要不要我帮你把这篇文章整理成一个更简洁的新闻报道风格版本(短篇快读型),方便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