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势的背后是忧虑。
宗馥莉有两个特征需要注意,一是她十来岁就去了美国,基本是“放养式”成长,所以她跟父母的亲密度不像普通人那么高。
二是她有部分美式思维,就是忠诚于自己的利益,多少有些我行我素,“做自己”的内涵就是如此。
因此,无论是家庭内部的关系、感情,还是员工或股东的压力,在她看来都是羁绊,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弱点和局限性,宗馥莉也一样。
为宗馥莉说句公道话:她只是做了很多人都会做的事!
扪心自问,如果换成你处于宗馥莉的位置,你想不想把娃哈哈变成自己说了算的企业?谁当老板谁都想掌握主动权。
而且这件事应该跟宗庆后有关系,他在世的时候就主导了对持股员工的股权回购,这明显就是未雨绸缪,他选择宗馥莉为接班人,恐怕也是觉得宗馥莉性格顽强,有可能达成他的心愿。
以宗庆后的老辣,不可能不晓得女儿的弱点,宗馥莉不像他熟谙人情世故,可以驾驭各种复杂的关系,宗馥莉甚至社交都很少,她更习惯的是按照法律和制度来与人打交道。
所以宗馥莉要接班成功,就需要有自己的地盘,唯有如此才可以放开手脚去做事。
不然的话,内部的博弈就会拖垮她。
宗馥莉与杜建英一方的矛盾,很难转圜。
可以说是势不两立。宗馥莉从回国后进入娃哈哈公司开始,就不想让自己“同父异母的弟弟妹妹”进入自己的势力范围,杜建英是娃哈哈创业时期的元老,因为宗馥莉的强势,她也不得不边缘化。
不是怕了宗馥莉,而是宗庆后的威信无人挑战。
但当宗庆后去世后,娃哈哈其实就失去了主心骨,宗馥莉的基本盘在宏胜饮料集团,而娃哈哈的老员工、员工股东等的利益需要代言人,这个人不是宗馥莉,当然宗馥莉也不想,按照宗馥莉的意思,她不想把企业变成庇护所,她要的是优胜劣汰。
所以宗馥莉注定站在了娃哈哈老员工的对立面,过去被收购股权的员工现在发起诉讼,也是因为自己的利益受损,按照宗馥莉的做法,他们以后的分红还有没有都难说了。
这也是宗馥莉饱受诟病的地方,她更多是考虑自己的利益,却忽视了娃哈哈老员工的利益。
隐患要扼杀在萌芽之中。
宗馥莉的优势不在于她的能力,而在于她是宗庆后最大的孩子,她有年龄优势,她从美国回来后就目标明确,她没有自己去创业“证明自己”,她就是不想父亲的遗产被别人拿走。
一步先,步步先。宗庆后的子女中只有宗馥莉成长起来了,否则按照宗家的意愿,偌大的商业帝国怎么也应该是男孩子来执掌才对。
如果宗庆后有足够多的时间,他恐怕会把儿子培养起来,那娃哈哈就不至于都留给宗馥莉。
那样的话,宏胜饮料集团就是宗馥莉的“独立王国”。所以宗馥莉大概是有危机感的,宗庆后这么多年“一夫一妻一女儿”的人设背后,何尝不是一种心机?
既然跟其他继承人无法共处,那关停他们任职的工厂和公司是必然的,不能等到他们成长起来以后再跟自己争斗的机会和筹码。
毕竟对方“人多势众”,而宗馥莉背后有谁呢?再过几十年,宗馥莉持有的股份又会是谁的?从家族争夺来说,宗馥莉的做法就是彻底断了对方的念想。
“娃小宗”替代“娃哈哈”的概率很小。
娃哈哈是一个数十年打造的国民品牌,品牌是需要滋养、成长的,迄今为止,宗馥莉貌似没有在这方面有什么努力。
或许她只想要其资产,却不想要为娃哈哈员工、股东负责的“包袱”,所以宗馥莉的支持者很少。
“经营企业最重要的是要保持一件事情有价值地持续地做下去,如果把目光放到未来三年,同台竞技的人有很多;但如果把目光放到未来十年、二十年,那么竞争者就所剩不多。视野越长远,步伐越坚定。”
宗馥莉说自己是长期主义者,但长期离不开短期的成功,如果她不能克服眼前的困难,那长期就成了奢谈。如果无法使用“娃哈哈”商标,那新品牌“娃小宗”很难成功,这本质上还是一种对老品牌的“掏空”。想一想,如果失去娃哈哈这个金字招牌,宏胜饮料集团又如何年入几百亿呢?
现在早已过了卖方市场的时代,一个新品牌从无到有的机会是有,但“娃小宗”这个名字从一开始就让人质疑,宗馥莉过去也想打造新品牌,在这点上她还没有证明过自己。而且这也是对父亲遗愿的一种“背叛”,毕竟娃哈哈是宗庆后的心血所系。
王健林当年曾批评儿子“对中国的人情世故、社会复杂程度缺乏深刻认识”,同样是从海外回来的宗馥莉,恐怕也有这样的问题。从自己的利益和喜好出发,她做了跟很多人一样的事,但要成为一个企业家,她就不能只顾着自己的利益,在利益这点上无法服众,就很难长期主义。最大的利己是利他,娃哈哈那么多员工未必就是包袱,他们为企业的成功贡献过力量,他们应该被善待。
宗馥莉要想走出困局,还是要团结更多的人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