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房不再是年轻人的过渡选择,而是一种主流生活方式。
“在北京工作了6年,我搬了6次家。”陈女士的经历是许多大城市打拼者的缩影。如今她选择长期租房,生活趋于安稳。在一二线热点城市,租房已成为许多人青睐的居住方式。
这种选择背后,是中国城市住房正经历的从“增量扩张”向“存量优化”的历史性转变。随着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突破66%、城镇常住人口达9.3亿人,全国租房人口已近2.6亿人。
01 租房时代,大城市的居住新选择
四大一线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租房人口占比已突破50%,宣告着“半城租房”时代的到来。这一数据打破了“租房是年轻人过渡选择”的固有认知。
城镇化进程加速推动人口向大城市聚集。预计到2030年,中国租赁人口规模将达到3.5亿人,占城镇人口比例突破40%。这一趋势在知识经济时代尤为明显,城市间的竞争本质上是人才的竞争。
对于广大青年人、新市民而言,能否以合理成本有尊严地在城市安顿下来,是他们“用脚投票”决定去留的关键。租房已成为城市吸引和留住人才的“第一道门槛”。
住房租赁市场的发展,不仅关乎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更直接影响着城市的人力资本积累和创新活力。
02 观念转变,从“有房才有家”到“租房自由”
传统“有房才有家”的观念正在松动。年轻一代更看重生活品质与职业发展,许多90后、00后不愿为房贷束缚人生选择,更倾向于将资金用于教育、旅行或创业。
高房价催生了“租房一代”。以北京为例,平均房价收入比超过30:1,意味着一个家庭需要不吃不喝30年才能买下一套普通住宅。相比之下,租房成本虽不低,但灵活性更高。
超半数租客可接受5年以上的租房生活,近20%租客接受租房10年以上。在接受长期稳定租房的租客群体中,近半数表示“更愿意与专业机构签订长租合约”。
租客平均换房周期从2018年的14个月延长至2024年的19个月,长期租赁趋势逐步显现。
03 市场结构,多元化供给格局正在形成
长租市场结构正发生显著变化,住房保障体系多元化供给格局加速构建。目前个人房东出租仍占据主导地位,占比约八成;机构化运营占一成左右;保租房在近几年逐渐成为重要供给之一。
经营主体多元化是当前市场的一大特点。除了传统的房产中介和小型租赁企业外,品牌开发商、专业长租公寓运营商、金融机构、国企等纷纷涉足,形成了多元化的市场经营主体。
产品类型也更加丰富。市场从单一的普通租赁住房,向保租房、长租公寓、服务式公寓、高端公寓等多种类型发展。出现了集中式、分散式等多种运营模式,一些企业以轻资产、中资产、重资产等不同模式进行布局。
保障性租赁住房的大规模入市增加了租赁房源的总体供给量。按照5年870万套(间)目标来看,可以惠及2600多万新市民、青年。
04 经济理性,租房性价比的现实考量
在买房还是租房的选择上,一旦租房性价比更高,且市场趋于稳定,租赁人群占比便会逐渐提升。这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近八成受访职场人可以接受租金在月收入的20%以下,其中44%的受访职场人可接受的租金占月收入10%及以下。这一数据反映了职场人消费观念趋于理性,不会盲目追求高品质或高价格的租房选择。
相比以往租客需承担全部中介费的情况,如今房东和租客各付一半成为主流。租房灵活性带来的收益也值得关注,当工作地点变化时,租房者可以更快调整居住地点,减少通勤时间成本。
对于能够满足首付款要求的家庭,出租原有住房再以租金支付房贷,可以成为其处置原有住房的另一种选择。这种方式既保留了资产,又获得了居住的灵活性。
05 政策支持,租赁市场进入法治化新阶段
今年7月21日,《住房租赁条例》正式公布,将于9月15日起施行。这对出租承租活动、住房租赁企业行为、经纪机构行为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规范,为住房租赁市场提供了明确的制度框架和行为准则。
政策导向十分明确。中办、国办印发的文件提到,“支持各地统筹资金渠道,加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引导支持社会力量运营长期租赁住房”。
金融支持也在加强。REITs等金融工具的陆续发行,使经营性不动产在“投—融—建—管—退”等环节上实现了闭环。截至目前,已上市的保租房公募REITs已经扩容至八支。
预计未来保租房REITs累计发行规模将超250亿元。这些措施为租赁市场提供了稳定的资金支持和发展动力。
06 未来展望,从“住有所居”到“住有优居”
随着“长期租房时代”的加速到来,这场由市场需求驱动的居住革命正在深刻重构城市生活图景。从政策端的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到市场端专业化长租机构的服务升级,多元供给体系的完善正推动行业从单一的空间提供者向综合性生活服务商转型。
租客结构也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年群体回归租房市场,35岁以上租客占比超35%。在全国40个重点城市的租赁市场中,35岁以上的租客占比达到35%以上,较2021年显著增长了4.9个百分点,成为所有年龄层租客中占比提升最快的群体。
数字化正在改变租赁体验。到2030年智能门锁、线上签约等数字化服务的渗透率将突破85%,区块链技术在房源验真领域的应用覆盖率预计达60%。这些技术应用将极大提升租房便利性和安全性。
当“租房即生活”成为新常态,未来的竞争焦点将聚焦于如何通过产品创新和服务升级,重新定义“家”的价值内涵。它不再只是产权证书上的物理空间,更是由稳定性、品质感和归属感共同构筑的生活体验。
36岁的杨佳卖掉北京通州的房子,带着一家人到靠近市中心的位置租房。她发现,尽管需要付租金,但“日子自然就轻松起来”。这种选择在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已不是个例。
未来五年,中国住房租赁行业将保持稳健增长态势,市场规模预计将从2025年的5.2万亿元增长至2030年的8.8万亿元。国有住房租赁公司通过政策性房源供给将占据25%市场份额,而市场化长租公寓运营商将加速向轻资产模式转型。
城市的活力与温度,终将在每个人理想的“家”中生生不息。无论是租房还是购房,家的本质从未改变——它是人们安居乐业的场所,是梦想起航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