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国际舞台上出现了一幕颇具戏剧性的场景:曾一度紧跟美国、在遏华问题上表现得异常强硬的加拿大,其高层突然一改往日姿态,密集向中国释放寻求对话与和解的信号。
从总理卡尼在联合国大会期间主动喊话,到外交部长阿南德宣布将在未来几周内访华,加拿大政府的迫切之情溢于言表。
这一百八十度的态度转变,并非源于幡然醒悟,而是实实在在尝到了苦果后的无奈之举。
人们不禁要问,究竟发生了什么,让曾经傲慢的加拿大变得如此焦虑?
答案很简单:在加拿大肆意挥舞关税大棒之后,轮到中国反制了。
中国的反击不仅迅速,而且精准,一系列组合拳下来,让加拿大真切感受到了什么叫做“切肤之痛”。
盲目追随的代价
作为传统盟友,加拿大长期以来在外交政策上对美国亦步亦趋。
在前总理特鲁多执政时期,这种追随体现得淋漓尽致:军事上,积极配合美国的“印太战略”,频繁派遣军舰到中国周边海域参与联合军演;
政治上,无端扣押孟晚舟女士,并屡次以“干涉内政”为由对中国进行污蔑,甚至不惜驱逐中国外交官。
本以为新任总理卡尼上台后,面对特朗普政府“第51州”言论所造成的美加关系紧张,会对前任的极端政策有所反思和收敛。
然而,事实恰恰相反。
为了向华盛顿表忠心,卡尼政府在贸易领域对中国的打压变本加厉,上演了一场彻头彻尾的政治投机。
加拿大政府打着“保护本土产业安全”的幌子,悍然发动了对华贸易制裁。
这把“利剑”首先挥向了中国势头正猛的新能源产业,对中国生产的电动汽车直接加征高达100%的惩罚性关税,意图将中国产品彻底挡在国门之外。
紧接着,又跟进美国,对中国的钢铁和铝产品加征25%的额外关税,并计划将制裁范围扩大到电池、半导体和太阳能产品。
加拿大的这番操作,可谓是打着自己的小算盘。
据媒体披露,其对华加征关税并非真的出于本土工业安全的需要——当时中国电动汽车在加拿大新能源市场的份额已相当可观,钢铝产品年出口额也超过20亿美元——其真实目的,不过是想以此为筹码,换取美国对其农产品市场的准入倾斜。
说白了,就是牺牲与中国的正常贸易关系,去讨好和迎合美国的遏华战略,同时试图为自身捞取一点好处。
然而,加拿大显然打错了算盘。它既高估了自己在美国战略棋局中的分量,也严重低估了中国反制措施的决心和威力。
它本想挥出的是一把刺向中国的“利剑”,却没想到这把剑最终变成了一支精准命中自己的“回旋镖”,给自己带来了沉重的经济创伤。
精准反制的威力
面对加拿大的无理挑衅,中国没有丝毫犹豫,迅速启动了合法、合规且有力的反制。
2025年3月,中国商务部果断出手,宣布对原产于加拿大的菜籽油和豌豆加征100%的关税,同时对水产品和猪肉加征25%关税。
这一招直接打在了加拿大的七寸上。
要知道,中国连续多年是加拿大油菜籽的最大买家,其出口总量的近半都销往中国,年出口额高达30亿加元。
特别是在主产区萨斯喀彻温省,数万农民的生计几乎完全系于对华出口。
如果说第一轮反制是沉重一击,那么同年8月的第二轮措施则近乎是“致命一击”。
中国商务部经过调查,正式裁定加拿大油菜籽存在倾销行为,并规定所有加拿大相关企业必须缴纳高达75.8%的保证金,才能继续向中国出口。
结果立竿见影,加拿大对华的油菜籽订单瞬间直接清零,出口贸易被按下了暂停键。
更让加拿大绝望的是,中国用行动证明了他们并非不可替代。
在中加贸易陷入停滞的同时,中粮集团等中国买家迅速转向澳大利亚,签下大笔油菜籽采购订单。
澳大利亚方面也明确表示,完全有能力填补加拿大留下的市场空白。
反制措施的威力迅速在加拿大国内引爆。
萨斯喀彻温省的4万名油菜籽种植户首当其冲,人均损失超过3万美元,丰收的油菜籽堆满仓库却无人问津,二十多家加工企业因订单归零而倒闭,农业相关就业岗位锐减。
愤怒的农民驾驶着数百辆拖拉机堵塞公路,直冲省议会,高喊着“我的农场要破产”“还我中国订单”的口号。
产业困境迅速传导至政治层面。
地方政府率先扛不住压力,萨斯喀彻"温省省长斯科特·莫伊绕开联邦政府,亲自率团访华,公开批评联邦的关税政策损害了地方利益。
其他省份及上百家出口企业也纷纷向联邦政府施压,要求立即调整对华政策。与此同时,卡尼总理的支持率因此一落千丈。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加拿大为之“效忠”的盟友美国,此时非但没有伸出援手,反而趁机“落井下石”。
美国不仅维持着对加拿大钢铝产品的高关税,还反手威胁要对加拿大的木材和乳制品加征250%的关税。
这一记“背刺”,让加拿大彻底陷入了“丢失中国大市场、又被盟友敲竹杠”的双输困境。
内外交困之下,加拿大联邦政府终于放下了昔日的强硬姿态。
总理卡尼和外长阿南德在联合国大会上密集释放的访华信号,与其说是一次主动的外交姿态,不如说是在巨大压力下寻求出路的必然选择。
然而,中国早已向世界表明了立场。
合作的大门始终敞开,但前提是相互尊重和平等相待。
想要化解当前的紧张关系,加方必须拿出足够的诚意,首先撤销所有不合理的对华歧视性关税。
否则,无论哪位高层前来,恐怕都只能是无功而返。
加拿大的这段经历,也为全世界所有国家上了一堂生动的课:任何试图通过损害中国利益来投机取巧的行为,最终都必然要付出沉重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