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近期,银行业在消费信贷策略上出现显著转向,开始将40岁以上中年人视为重点服务对象。
这一变化源于该群体庞大的人口基数与稳定的刚性消费需求。
据统计,全国40岁以上人口占比已达46.7%,规模近3.5亿,其消费多集中于住房改善、子女教育、家庭医疗等不可或缺的领域,构成了消费市场的“压舱石”。
与此同时,政策层面亦给予支持,消费贷额度上限已阶段性提高至50万元,贷款期限最长可延至7年,为银行深耕该市场创造了条件。
风向彻底变了
最近银行圈有个悄悄的变化:以前拼命给年轻人塞信用卡的营销电话,现在开始追着40岁以上的中年人推消费贷了。
这种转变背后,是信用卡发卡量连续下滑的现实,2024年全国信用卡减少了4000万张,而消费贷余额却突破21万亿元,简直冰火两重天!
政策也在助推这种转向。国家金融监管总局直接发文,把消费贷额度上限从30万提到50万,还款期限从5年延到7年。
银行为啥调头?因为算盘打明白了!年轻人虽然敢花,但工作不稳,消费说砍就砍。反倒是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每个月的支出像上了发条:孩子补习班要交钱,父母体检要备着,房子漏水得重修,这些钱一分都省不下来。
中年人的“被动消费”才是真刚需!比如装修一套房动辄二三十万,孩子留学一次性支出数十万,这些“不得不花”的钱,让银行看到了更稳定的市场。
有银行内部数据透露,家装分期申请量在新政后暴涨182%,而延长贷款期限后,月供压力直降三成,相当于给中年家庭腾出了每月上千块的现金流。
难怪银行高呼:抓住中年人,就抓住了消费的基本盘!
悄悄说一句:银行甚至能通过你的流水数据精准“预判”需求,比如突然给培训机构转了几万块,系统立马推送教育贷;连续在医院消费,马上推荐医疗备用金。
这波操作,堪称“精准收割”!
刚需消费的“铁三角”
中年人的钱流向高度集中,形成稳固的住房、教育、医疗“铁三角”,这些需求几乎无法削减:
其中占比最高的就是住房相关支出:改善型购房、装修、家电更新动辄数十万,例如建行装修分期额度最高可达100万元,远超年轻人消费贷上限。
政策支持下,房贷年龄期限延长至80岁甚至100岁(如南宁、北京等地),直接利好40-60岁人群的长期贷款需求。
还有持续性最强的教育硬投入:从孩子兴趣班到留学准备,单笔支出可达数万至数十万。
银行流水显示,家长定期向培训机构转账的频率和金额高度稳定,一旦出现“异常跃升”(如突然支付大额留学费用),系统会自动触发教育贷推荐。
最后就是随年龄递增的医疗健康消费:什么体检、保健品、突发医疗等开支难以预估。例如,某银行客户因家人连续住院,月均医疗支出从千元飙升至3万元,立即收到“医疗备用金”贷款邀请。
为什么银行敢给中年人批几十万的额度?看看他们的消费结构就明白了。中年人的钱主要流向三个地方,像个稳固的“铁三角”。
看到了吧,银行并非盲目放贷,而是通过数据挖掘实现“靶向营销”。
关键是40岁以上人群工作收入稳定,违约率低于年轻人。某股份制银行就做过数据调查,结果显示中年客户贷款不良率仅0.8%,而35岁以下客户达1.5%。
可银行转向中年人市场,本质是抓住确定性需求。但对消费者而言,还是要警惕过度负债。
结语
这场针对中年人的信贷盛宴,也需要警惕过热的风险。目前消费贷不良率已在抬头,部分消费者通过多头借贷“以贷养贷”。
银行不能只盯着增量,更要构建穿透式风控体系,防止消费贷变味成债务陷阱。
对中年人来说,贷款本质是透支未来。在收入预期不稳的当下,更需理性评估还款能力。毕竟,银行追逐的从来不是某个年龄群,而是他们背后那些实实在在、跑不掉的刚性需求。
这场消费贷的转向,最终考验的是银行如何平衡商业利益与社会责任,以及普通人如何驾驭负债这把双刃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