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政府近期又放出了重磅消息:他们计划对进口俄罗斯原油的国家征收高达100%的关税,特别针对中国和印度这两个能源消费国。美方认为,通过这种经济施压手段,可以迫使这些国家减少与俄罗斯的贸易往来,进而影响俄乌冲突的走向。 值得注意的是,特朗普团队在这次行动中玩起了借刀杀人的把戏。他们明确表示,只有欧盟率先对中印加征关税后,美国才会跟进。这种策略明显是要让欧盟冲在前面当挡箭牌,自己则坐收渔翁之利。
然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的回应却出人意料。她斩钉截铁地表示:在关税政策上,欧盟将独立做出决定。这番表态无异于当众打了美国一记耳光。虽然她表面上承认理解美国制约俄罗斯的意图,但话锋一转就强调欧盟需要加强与印度等国的合作。 这种强硬态度与欧盟此前的表现形成鲜明对比。就在不久前,欧盟还与美国签署了一份极不平等的贸易协议。根据协议内容: - 欧盟需全面取消对美工业品关税 - 向美国农产品和能源全面开放市场 - 承诺三年内采购7500亿美元美国能源 - 购买400亿美元人工智能芯片 - 欧洲企业需在美国战略领域投资6000亿美元 这份协议简直形同城下之盟,但即便如此委曲求全,欧盟现在却罕见地对美国说了不。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欧盟终于认清了特朗普政府的真面目。美方屡次让欧盟冲锋陷阵,自己却躲在后面坐享其成。这种割韭菜的行为已经让欧洲忍无可忍。 其次,冯德莱恩自身也面临严峻的政治危机。最新民调显示,高达75%的欧盟民众要求她下台。在这种情况下,她若继续唯美国马首是瞻,恐怕政治生涯就要画上句号。 更关键的是,欧盟已经尝到了盲目追随美国的苦果。中国一直倡导的中欧合作理念——相互尊重、开放合作、多边主义,现在看来是多么具有前瞻性。中国始终将欧洲视为多极化世界的重要一极,真心支持欧洲实现战略自主。但欧盟却错失良机,在中美博弈中摇摆不定,最终付出了惨重代价。 以汽车产业为例,欧洲车企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占其全球总销量的三分之一以上。航空航天、奢侈品、高端装备制造等欧洲优势产业,也都高度依赖中国市场。这种紧密的经济联系,让欧盟不得不三思而后行。 中国对欧盟拥有强大的反制手段: - 可限制欧洲金融机构在华业务- 已启动对欧洲白兰地、猪肉的反倾销调查 - 必要时可针对汽车、航空航天等核心产业 这些措施充分展现了中国维护自身利益的坚定决心。在全球格局重塑的关键时刻,欧盟正面临历史性抉择:是继续做美国的附庸,还是真正走向战略自主?是甘愿被收割,还是与中国携手共建多极化世界?这个选择不仅关乎欧洲的未来,更将深刻影响全球地缘政治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