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欧盟那边一边把中国稀土原材料揣进口袋,一边又宣布要对12家中国企业下手,把这些企业拉进黑名单,理由是所谓“间接支持俄罗斯”。
表面上看,欧盟说得挺冠冕堂皇,实际上这事就是典型的政治操作,和市场规则没太大关系。
欧盟制裁的理由说中国企业“可能”给俄罗斯提供了某些商品或服务,但这个“可能”到底是怎么来的,欧盟自己都没说清楚。
欧洲现在对俄乌冲突越来越焦虑,制裁俄罗斯的动作也越来越频繁,但这回把中国企业拖下水,明眼人都知道这背后还有美国影响的影子。
欧盟这次点名12家中企,绝大多数是做贸易、物流、能源设备等生意的,根本不涉及军工,合规经营是基本底线。
可欧盟还是硬把这些企业扣上“支持俄罗斯”的帽子,说穿了就是在替美国分担压力,同时也是在给欧洲内部找个出口。
全球绿色能源、高端制造、智能汽车、航空航天,哪个行业离得开稀土?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稀土产业积累了全球最多的技术和产能,既有资源优势,也有产业配套。
欧洲想在新能源和高科技领域走在前列,稀土卡脖子的问题根本绕不开中国。其实欧盟自己也明白,短时间内找不到第二家能替代中国的供应商。
过去几年,欧盟一直在喊“去中国化”,但无论是稀土采矿还是精炼加工,不是说建个厂、挖点矿就能解决的。中国稀土产业几十年积攒的经验和上下游配套,不是花钱就能买来的。
2025年欧盟拿到中国2582吨稀土后立马“变脸”,这种做法在国际贸易史上也挺罕见。欧盟想要打压中国企业,维护所谓“规则”,但现实是欧洲本土企业对中国原材料依赖非常深。
制裁一旦落地,欧洲高端制造行业的压力首先就会显现。欧洲工会、企业协会已经发出警告,担忧原材料价格上涨甚至断供,影响就业和经济恢复。
从中国角度,这次并没有立刻用稀土做反制,也没有把经济问题政治化。中国商务部、外交部都重申,中俄贸易合规合法,中国企业尊重国际规则,反对无理制裁。
欧美多次通过制裁解决问题,但每次都要付出不小的代价。比如美国对中国高科技企业的出口管控,不仅没能让中国产业停步,反而刺激了中国自主研发和产业升级。
欧洲去年也对中国锂电、光伏企业展开调查,结果发现本国产业链根本离不开中国,最后不少国家私下希望能维持合作。
俄乌冲突以来,欧洲能源价格飙升,通胀压力大增,供应链风险随时爆发。欧洲议会研究报告和IMF联合分析都指出,欧洲制造业如果和中国全面脱钩,损失最大的一定是自己。
其实中国的稀土储量全球第一,提炼技术和产业链最长,全球超八成高端稀土产品都出自中国。欧洲要搞新能源电池、风电、智能制造,离开中国稀土根本转不动。
欧盟制裁中国企业,等于把自己最需要的原材料供应推向不确定。中国没有急着反击,是因为相信合作才是正道,稀土不是武器,是全球产业链的共同需求。
但如果欧盟真的一意孤行,不排除中国会用自己的“底牌”来维护国家利益。
法国、德国这些制造业大国都担心制裁会伤到自己。欧洲议会表面上动作很大,实际投票时分歧不少。还有北欧和南欧国家觉得,和中国闹僵没什么好处。
欧洲各国都明白,稀土不是随便能替代的。中国企业被拉黑名单,对欧洲本地企业来说也是坏消息,供应链断裂的风险会让大家都变得更紧张。
欧洲媒体很快报道了各行业对未来的担忧,担心制裁升级会带来经济倒退。
过去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全球化时代,任何单边制裁都很难成功。欧盟2022年想要摆脱俄罗斯天然气,结果导致能源危机和通胀飙升。
现在又对中国企业出手,带来的不确定性只会让欧洲经济复苏更难。中国不搞“以牙还牙”,但也不是没有底线。
稀土这张牌一直在手里,只是中国更愿意用理性的方式解决分歧。中国始终强调开放合作,但也会坚决维护企业和国家利益。
欧盟对中国企业的制裁并没有带来欧洲市场的欢呼,反而让欧洲资本市场谨慎观望。稀土价格短时间出现波动,欧洲多家企业股价下跌。
欧洲工会和企业协会呼吁政府坐下来和中国沟通,避免冲突升级。中欧贸易几十年一直是互利共赢,关系搞僵只会让双方都受损。
中国企业这次被点名,不是做错了什么,而是被裹挟进了大国博弈。中国官方的态度很清楚,坚决反对“长臂管辖”和单边主义,呼吁理性对话解决分歧。
2025年这场围绕稀土的风波,让人看清了全球供应链的真实面目。靠政治操作解决不了产业依赖问题,经济全球化不是一句空话。
中国稀土的全球地位不会因为制裁就被撼动,欧盟还得想清楚,是要面子还是要日子。合作不是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利益。只要不搞极端对抗,中欧完全可以找到共赢的办法。
欧盟这次变脸,让全球都看到了稀土的分量,也让中国企业更加坚定了走自主创新和守法合规的路。大国角力之下,只有坚持原则,才能稳住局面。
参考:观察者网——今年8月份,中国对欧盟稀土磁铁出口环比增长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