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大豆战”硝烟弥漫:金黄的绝望,巨人的抉择
在美利坚腹地,那片曾承载着丰收希望的金黄豆田,如今却被阴霾笼罩。收割机的轰鸣声不再是喜悦的奏鸣曲,而是奏响了一曲曲绝望的哀歌。
“瞧瞧这庄稼,我一生中从未种出过如此饱满的金黄!可现在,因为这场关税的拉锯战,中国不再下单。我只能看着它们被无情地碾碎,重新回归泥土,因为它们毫无价值,无人问津。”一位美国中西部豆农在短视频平台上哽咽着,镜头中,一颗颗饱满成熟的大豆被粉碎机搅烂,化作田间的肥料。这幅画面,如同美国农业在贸易战阴影下的一声声无助的呐喊。
今年秋季,美国迎来了令人瞩目的玉米和大豆大丰收,然而,曾经最大的买家——中国,却迟迟未发出任何订单。美国大豆协会主席凯莱布·拉格兰心急如焚,紧急致信总统特朗普,发出了严峻的警告:美国农业正濒临一场深刻的危机,豆农们的处境已是“极其严峻”。
贸易寒风中的牺牲品:大豆的命运交织
这场突如其来的大豆危机,其根源可追溯至2025年初中美两国贸易摩擦的不断升级。彼时,特朗普政府先发制人,对来自加拿大和墨西哥的商品施加25%的关税,同时对中国商品加征10%的关税。
作为强有力的回应,中国政府迅速启动了反制措施,对原产于美国的若干重要农产品,包括水产品、玉米、大豆、小麦等,实施了10%至15%不等的关税。更具战略性的举措是,中国海关总署发布公告,暂停了美国CHS Inc等三家企业的大豆输华资质。官方给出的理由是“在进口的美国大豆中检出麦角和种衣剂”,这一“精准打击”般的措施,无疑是对美国大豆出口的沉重一击。
不可或缺的中国市场:一个无法忽视的庞然大物
为何中国不采购美国大豆,竟能让美国农民陷入如此深渊般的绝望? 数据是最好的说明。
中国,一直是美国大豆最大的海外买家。2025年,中国从美国进口了高达2500万吨大豆,这一数字远超位居第二的欧盟,后者仅进口了500万吨。简单比较便知,欧盟对美国大豆的需求,仅是中国需求的零头。
在贸易摩擦升级之前的2017年,中国从美国进口的大豆高达3285万吨,占据了美国大豆总出口量的34%。然而,到了2025年,这一数字已骤降至2213万吨,市场份额也随之缩减至22%。美国大豆协会的数据更是触目惊心:在2018年之前长达七年的时间里,美国生产的大豆中,平均有28%被出口到中国,这占同期美国大豆出口总量的惊人60%。中国市场对美国大豆而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任何对其的波折,都足以撼动整个产业。
从丰收到忧愁:美国农民的希望之殇
今年,美国大豆确实迎来了一场令人欣喜的大丰收。然而,望着田间那一片片饱满的金黄,美国德克萨斯州的豆农们脸上却挂满了愁云惨雾,心中充满着对未来没有订单的深深忧虑。
没有订单,就意味着两种残酷的命运:要么被仓储起来,要么被直接丢弃。仓储需要支付高昂的费用,而且前途未卜,不知何时才能等到销出的机会。面对这样的困境,许多农民只能选择将心血付之东流,将成熟的大豆直接粉碎,回归泥土,因为此时它们已失去了任何经济价值。
值得注意的是,在美国,约有65%的农场主依靠贷款维持其日常经营。一旦农产品滞销,银行系统并不会提供特殊的“照顾”。美国大豆协会持续发声,强调稳定中美贸易关系对于保障美国农业就业和整个产业安全的关键作用。
中国市场的多元化战略:寻找新的港湾
面对美国大豆的供应中断,中国并没有因此陷入供应危机。相反,中国早已积极构建起多元化的进口供应链。
2025年,中国从巴西进口大豆高达7465万吨,占当年大豆进口总量的七成以上,巴西已牢固确立了中国大豆主要供应国的地位。此外,中国还从阿根廷进口了410万吨大豆。今年4月,中国进口商更是大手笔从巴西集中采购了至少40艘货轮、总计240万吨的大豆。这一系列举措,清晰地表明中国正加速推进其在大豆、玉米等关键农产品领域实现“去依赖”的战略目标。
2025年前八个月,中国累计粮食进口量为9090万吨,同比下降19.5%。这一显著的降幅,反映出国内库存充足、消费结构调整以及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对进口需求的有效压缩。
政治风暴下的“铁票仓”:特朗普面临的难题
美国农民,一直是特朗普赢得大选的“铁杆支持者”,当年美国大豆协会的鼎力支持功不可没。然而,如今,这个曾坚不可摧的“铁票仓”正面临松动的危机。
美国豆农的困境,仅仅是中美贸易摩擦中的一个缩影。他们最核心的诉求,也正是代表了整个美国农业界的普遍期盼——建立一个稳定、可预期的贸易环境。
特朗普政府面临着巨大的政治压力。如果继续维持对中国的关税制裁,中国方面不太可能恢复对美国大豆的采购,除非美国愿意在谈判桌上做出让步,或付出相应的代价。
近期,美国财政部长姆努钦(同时也是一位来自北达科他州的大豆农场主)公开表示,对当前的中美关税安排“感到满意”,并透露两国经贸磋商“进展良好”。这一表态,无疑是为了安抚国内农业群体的普遍焦虑情绪。
博弈与缓和:中美谈判的漫漫征途
尽管面临挑战,中美双方并未停止接触的步伐。继5月的日内瓦会谈和6月的伦敦磋商后,两国在90天内达成了关税休战协议。8月,斯德哥尔摩的联合声明进一步将24%的对等关税暂停期延长至11月。
9月10日,特朗普总统签署行政令,宣布将对中国的关税暂停措施再延长90天。随后,中美两国商务代表团在西班牙进行了新一轮对话,并就若干框架性协议达成了一致。甚至有传言称,特朗普可能考虑暂停一项价值4亿美元的对台军售,以此作为缓和局势的信号。
然而,中国方面的立场依然坚决。在最近于马德里举行的第四次经贸会谈中,大豆问题被提上核心议程。中国明确拒绝在当前条件下继续采购美国大豆,这已成为谈判中的关键症结。
政治代价的显现:支持率下跌的警钟
贸易战的政治代价已然开始显现。上个月公布的一项美国国内民意调查显示,特朗普的支持率已跌至38%,主要原因是一些核心支持者对其关键政治举措的不满。
超过六成的美国成年人对特朗普的政治表现持否定态度。更糟糕的是,他支持率的下滑,让民主党有机可乘。
受特朗普支持率下降的负面影响,共和党也未能幸免,沦为了“牺牲品”。美国公众对民主党的支持度正在悄然上升,从4月的48%对共和党的46%,已升至当前的49%对44%,这是民主党自2021年以来取得的最大领先优势。
如果此时举行中期选举,共和党很可能将遭遇惨败。对特朗普而言,如何说服中国恢复购买美国大豆,让农民重拾信心并回归他的阵营,已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政治难题。
长远影响:全球供应链的重塑与重构
这场“大豆战争”,注定没有赢家。中国能够从巴西等地采购价格更具优势的大豆,而美国豆农却不幸成为了特朗普关税政策的牺牲品。
中国大豆进口来源的转向,已直接导致美国谷物价格的下跌,其影响不止步于大豆,也波及到玉米等其他农作物。作为美国对华出口的最大农产品之一,大豆曾占据美国农产品对华出口总额的近一半。
中国正加大对巴西基础设施的投资,以进一步实现大豆来源的多元化。这一趋势,在中短期内难以逆转。美国大豆协会主席拉格兰发出警告:“如果再不采取有效措施,一旦错过了收获和销售季节,美国农民一年的辛勤劳动将付诸东流。”
尽管美国财政部长姆努钦透露中美经贸磋商“进展良好”,并预计11月前将举行新一轮高级别会谈,但美国农民早已焦灼难耐。一位来自爱荷华州的农场主坦言:“我们迫切需要看到中国货轮重新停靠美国港口的那个日子。”特朗普的关税大棒,最终还是砸在了自己票仓的头上,留下了难以弥合的伤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