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股市财报风云
南网数研院闯关创业板,与其说是南网数研院单独上市,不如说是南方电网分拆一个孙公司上市,至少十大疑点!
一、客户集中度高达90%,堪称“独角戏”式经营
招股书白纸黑字写着:报告期内,公司向前五名客户的销售金额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95.10%、89.18%、91.42%及91.83%,其中对第一大客户南方电网的销售占比分别高达92.16%、84.93%、85.88%及84.75%。(来源:招股书第18页)
这哪是“客户集中”,这分明是“吊在一棵树上跳舞”。一旦南方电网预算收紧、采购策略调整,或者干脆自己搞个数字化部门,南网数研院的业绩岂不是要“一落千丈”?
二、关联交易频繁,是否在“左手倒右手”?
公司对南方电网等关联方的销售金额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常年超过85%。(来源:招股书第19页)虽然号称“呈下降趋势”,但这比例仍然高得令人咋舌。难怪有业内人士调侃:“这不是市场化经营,这是家族企业内部结算。”
三、收入季节性波动极大,业绩如“过山车”
公司下半年收入占比连续三年超过78%(2022年78.77%,2023年81.87%,2024年78.59%)。(来源:招股书第19页)这说明什么?说明公司上半年几乎是在“摸鱼”,下半年才拼命赶工。这种“突击花钱、突击验收”的模式,是否隐藏着业绩调节的嫌疑?
四、研发投入忽高忽低,科技创新还是“画大饼”?
2022年研发费用5.01亿元,2023年却降至3.47亿元,2024年虽回升至3.99亿元,但仍低于2022年水平。(来源:招股书第30页表格)说好的“科技自立”呢?说好的“突破卡脖子技术”呢?研发投入如此起伏不定,让人不得不怀疑其技术路线的持续性和真实性。
五、应收账款高企,“纸上富贵”何时变现?
截至2022年末,应收账款高达20.83亿元,占资产总额的27.07%。(来源:招股书第37页)虽然2024年降至15.40亿元,但仍占总资产的12.86%。这么多钱“挂在账上”,是不是都是“自家人的欠款”?回款风险到底有多大?
六、存货金额飙升,“囤货”还是“滞销”?
存货账面价值从2022年的12.69亿元一路飙升至2025年6月的28.27亿元,增幅超过120%。(来源:招股书第37页)公司解释是“项目执行周期较长”,但这是否也意味着产品周转缓慢、甚至存在跌价风险?
七、国有股东“一股独大”,治理结构是否形同虚设?
发行前,南方电网通过多家子公司间接控制公司85%股份,发行后仍牢牢掌控。(来源:招股书第79页)这种“绝对控制”之下,小股东的话语权何在?公司治理是否真能“独立运作”?
八、高管变动频繁,“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
2023年以来,董事、高管变动达7人次,包括总经理、副总经理、董事等多位关键岗位。(来源:招股书第90-92页)管理层如此“动荡”,战略如何延续?团队如何稳定?
九、募投项目用地还未取得,就在招股书里“画饼”
投资额最大的募投项目——“深圳先进数字能源技术研发基地”,截至招股书签署日,连土地使用权都还没拿到。(来源:招股书第42页)这岂不是“空中楼阁”式融资?
十、外协生产+劳务外包,核心技术是否“空心化”?
公司坦言:“智能设备采取外协生产,软件开发中部分非核心环节采取劳务外包。”(来源:招股书第38页)虽然这是行业常见做法,但作为一家拟上市科创企业,若核心环节也依赖外包,其“自主可控”的技术形象是否站得住脚?
结语:是“数字电网领军企业”还是“拼盘上市”?
南网数研院固然背靠大树、技术积累深厚,但其客户依赖、关联交易、业绩波动、治理结构等众多问题,令人不得不警惕:这到底是一家真正具备市场竞争力的科技创新企业,还是一场“拼盘上市”的资本游戏?
创业板不是“国企分拆上市的后花园”,投资者也不是“接盘侠”。若这些问题得不到合理解释,恐怕即便上市成功,也难以赢得市场的真正信任。
数据来源:均引自《南方电网数字电网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招股说明书(上会稿)》
https://reportdocs.static.szse.cn/UpFiles/rasinfodisc1/202509/RAS_202509_1921006AB802B01AC649568921C5F230C295F1.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