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文聪
前言声明:本文内容均来自于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章标注了文献来源和截图,请悉知。
北京时间9月18日凌晨,一则来自华盛顿的消息让全球金融市场为之一振。
美联储宣告,将基准利率下调25个基点,区间由4.25% - 4.50%降至4.00% - 4.25%。这一举措或对金融市场产生广泛影响,引发各界密切关注。
此数字看似微小,却宛如蝴蝶振翅,于细微处积蓄力量。其影响或许如涟漪般扩散,在全球金融领域掀起一场惊涛骇浪般的风暴。
这不是一次普通的降息
美联储主席给这次降息起了个特别的名字,"风险管理式降息"。听起来有点拗口,但意思很清楚:美国经济虽然还在运转,但已经亮起了黄灯,需要提前踩刹车,避免出现更大的问题。
最让决策者们睡不着觉的,是美国就业市场的急转直下。8月份的就业数据出来后,不少经济学家都倒吸了一口凉气——新增就业岗位只有2.2万个。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
须知当美国经济处于正常运转状态时,每月新增就业岗位数量通常介于15万至20万之间。2.2万这个数字,简直就是在告诉大家:企业们都在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不敢轻易招人了。
失业率的变化同样让人担忧。从4.1%爬升到4.3%,虽然只是零点几的变化,但这已经是近四年来的最高点。
对普通美国人来说,这意味着找工作变难了,饭碗不那么稳当了。而美国经济七成靠消费拉动,老百姓兜里没钱或者不敢花钱,整个经济机器就会慢下来。
这次降息决策还夹杂着一些政治色彩。特朗普重归白宫之后,频繁于社交媒体发声。他再三喊话,言辞恳切,强烈要求美联储采取降息举措,似盼以此推动经济之变。
虽然美联储一再强调自己独立决策,不受政治影响,但这种压力确实存在。
这位同时担任白宫经济顾问的理事,他反对的理由让人意外——不是反对降息,而是嫌降得太少,应该一步到位降50个基点。
美联储这次不仅降了息,还给市场吃了颗定心丸,公布了未来的降息计划。根据最新的预测,2025年可能还会降息两次,每次25个基点。
算下来未来几年利率会一路走低,宽松的货币环境将持续相当长时间。
全球资产大挪移开始了
股市的反应最为敏感。但从过往经验看,预防性降息往往是股市的强心针。道理不难理解:企业借钱成本降低了,扩张业务更容易了;投资者面对低利率的存款和债券,自然会把目光投向回报更高的股票。
那些高成长性的公司更是如鱼得水。科技公司、新兴产业往往需要大量资金支持发展,利率每降低一个百分点,对它们来说都是真金白银的节省。难怪每次降息周期,科技股总是领涨的急先锋。
过去几年美国高利率像个巨大的吸铁石,把全球资金都吸了过去。现在磁力减弱了资金开始重新流动。
数字会“发声”。截至2025年9月,外资持有A股的市值已然高达2.57万亿元,占比亦回升至2%,以直观之态展现着市场动态。
5月和6月两个月,外资净买入A股的金额飙升到188亿美元。这些真金白银的流入,说明国际投资者重新发现了中国市场的价值。这背后反映的是国际资本对中国科技崛起的认可。
债券市场迎来了自己的春天。降息周期中,债券投资者通常是赢家。当新发债券利率下调,在金融市场的价值天平上,手中持有的老债券便因相对收益优势凸显,如同稀世珍宝般,其价值陡然攀升,变得愈发珍贵。
对中国债市来说好处更明显。如果经济需要刺激,降准降息的阻力会小很多。黄金在降息前一路高歌,避险需求和降息预期推动金价不断创新高。但降息靴子落地后,情况可能会变化。
原油、铜这些工业品的命运,很大程度上系于美元走势。但这还要看全球经济的脸色,如果需求疲软,即便美元走弱也难以推动商品价格大涨。
中国经济的新窗口期
美联储降息给中国带来的,不仅是短期的资金流入,而且人民币也会随之升值,更是一个难得的政策窗口期。
最明显的变化是外部环境的改善。过去几年美联储激进加息就像一场金融海啸,新兴市场国家首当其冲。
现在潮水开始退去,压在中国经济头上的一块大石头被搬开了。中国股市展现出的韧性令人印象深刻。
外资的态度转变最能说明问题。从之前的观望甚至撤离,到现在的积极加仓,这种180度大转弯背后,是对中国经济前景的重新评估。
尤其对科技股的热烈追捧,彰显出国际资本对中国产业升级与科技创新前景的高度看好,他们敏锐捕捉机遇,以实际行动表达对中国相关领域发展潜力的坚定信心。
乐观之余也要保持清醒。短期风险依然存在:美元可能出现技术性反弹,导致资金流向再次逆转;全球经济放缓对出口的冲击;国内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等等。
但拉长时间看中国经济的基本盘稳固。庞大的内需市场、完整的产业链、不断提升的科技实力,这些都是吸引长期资本的关键因素。
2025年二季度货币政策报告强调,要保持政策稳定性和连续性,避免大起大落。
这意味着即便美联储降息提供了空间,中国的政策调整也会相当谨慎。如果四季度经济数据确实恶化,降息窗口可能打开,但节奏和力度会根据实际需要来把握。不会因为美国降息就盲目跟进,也不会因为有空间就大水漫灌。
结语
美联储这次降息,表面上是美国应对经济放缓的举措,实际上却拉开了全球金融格局调整的序幕。
在这场调整中资金会重新寻找价值洼地,各国资产会被重新定价。对中国而言关键在于保持定力,用好这个相对宽松的外部环境,推进结构性改革,提升经济质量。
上一篇:事关AI,多位顶级投资人发声!
下一篇:第二个5万亿城市,要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