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企业面临稀土供应危机
中国欧盟商会9月16日发布的最新报告指出,虽然中欧双方在7月峰会上达成协议,承诺加快稀土出口流程,但由于中国持续严格的出口管控措施,欧洲企业依然深陷供应链困境。商会主席彦辞表示,自峰会结束以来,实际供应情况并未改善,预计将有更多企业因原材料短缺被迫停产,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中国在全球稀土市场占据绝对优势地位,不仅贡献了全球69%的稀土元素产量,更掌控着超过90%的精炼加工能力。这种市场主导权使得中国的政策调整能直接牵动全球产业链。今年4月,中国对部分稀土产品实施出口许可证制度,引发连锁反应。同时,中国企业被要求建立全流程追溯系统,需详细申报稀土磁铁的最终用户和使用量,实现原材料流向的精准监控。
欧盟驻华大使托莱多6月底公开表达不满,他呼吁中国体谅欧洲企业的担忧,甚至以强硬态度要求中方在7月前解决稀土磁铁出口问题。然而中国的回应令外界意外。7月1日,中国商务部宣布对来自欧盟、英国等地区的不锈钢产品维持反倾销税,其中欧盟企业税率高达43%,实施期限为五年。这一决定基于中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的调查结果,认定欧盟产品存在倾销行为,严重冲击中国钢铁市场。数据显示,欧盟去年对华出口不锈钢占总量的20%,但售价却比本地产品低10%以上。
这一关税措施犹如一记重拳,直指欧盟的矛盾立场。欧盟一边对中国电动车加征关税,推进光刻机出口限制,一边又期望中国无条件保障稀土供应,这种双重标准显然难以持续。7月24日的中欧峰会上,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表示双方就简化稀土出口程序达成共识,并称赞中国在加快审批流程方面的努力。但她同时承认,欧盟关于延长许可证期限等核心诉求并未获得满足,中国仅同意为合规申请开通绿色通道。
协议签署后,欧洲企业的困境并未缓解。截至当月,稀土审批周期从数周延长至数月,实际供应量骤降70%以上。关键材料氧化镝价格飙升至每公斤850美元,迫使大众、宝马等车企暂停部分电动车生产线。据估算,若短缺持续,欧洲每月将损失8.3万辆电动车产能,价值超50亿欧元。中国欧盟商会报告显示,中小企业受影响尤为严重,目前仍缺乏长期解决方案。
这场危机暴露出欧盟政策的自相矛盾:既以环保为由限制本土开采,又依赖进口满足需求。虽然瑞典、格陵兰岛等地蕴藏丰富稀土资源,但在严苛的环保法规下难以开发。美欧联盟的裂痕也因此显现,德国企业质疑美国对华芯片禁令未考虑盟友利益,而法国则拒绝为保障稀土供应放松技术管制。
为降低对华依赖,欧盟推出《关键原材料法案》,计划到2030年实现供应多元化,并公布了47个战略项目清单。同时积极与乌克兰、澳大利亚等国寻求合作。但现实挑战巨大:印度稀土产能不足中国十分之一,澳大利亚项目因技术瓶颈推迟至2030年,美国稀土成本更是中国的三倍多。
中国的出口管制政策基于多重考量:稀土开采污染严重,中国正推动产业升级;同时稀土具有军民两用属性,管控符合国际惯例。9月5日,中国商务部再对欧盟猪肉产品实施临时反倾销措施,税率最高达62.4%。商务部发言人强调,今年中国未对欧盟发起新调查,而欧盟对华调查却占其总量的40%。
对欧盟不锈钢征收的五年反倾销税,恰逢欧盟政治周期,意味着无论领导层如何更迭,都需面对这一现实。
参考资料:
1. 观察者网《欧洲企业又叫屈:中国给稀土吧》2025-09-17
2. 央视新闻商务部相关通报 2025-09-18
3. 南方都市报商务部表态 2025-09-18
4. 环球时报贸易措施报道 2025-09-18